本类点击爬行
张宏良:空前的困局,辉煌
戴旭:别睡了,中国人
漫长的20世纪
毛泽东 | 给江青的信
一个大学生的广州血泪史
张建武等:广东工业化城市
余杰:寻求大学的尊严 寻
低消费高福利:通往生态文
以粮为纲 全面发展
2006国务院关于完善粮
警惕中国装备制造骨干企业
李昌平:台湾行
李秀林:转型的阵痛
低碳乡村——因地制宜、以
李书福再次炮轰:丰田可以
中印是一流金砖
不可能的美国梦(文佳筠)
宋鸿兵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质疑吴敬琏现象
合肥政府采购封杀国产空调
 

李昌平:台湾行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5874

李昌平:台湾行 感谢台湾国立政治大学陈德升先生的邀请,让我们有机会花10天的时间,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台湾。台湾是一座宁静的森林公园,台湾有一个务实而活力的民间社会,这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但无暇去做深入的了解。我们正好赶上了纪念228和阿扁先生终统事件,台湾更像一个热闹纷繁的政治市场,而我们的兴趣只能集中在台湾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 一,台湾农业的三个阶段及对大陆农业发展的启示 ——访问陈希煌(原台湾农委會主任委員) 70多岁的陈希煌先生,称自己是根在大陆的台湾本省人。陈先生是大学的教授,在大陆也有不少学生。陈先生在李登辉执政台湾时期,担任过台湾农委会主任委员一职,现任总统府国策顾问。陈先生说,在我们拜访他的前一天,吕秀莲也登门拜访—一顾得上就问了一下。以下是我们访问陈先生的记录: 台湾400年来一直是被人统治的,台湾的历史多半是受人欺侮的历史。国民党来到台湾的时候,人均生产总值只有160美元。国民党以台湾为基础,建立起政治、经济、军事等独立国家体系——主体性,这是台湾400年历史中的第一次。228事件后,台湾就不谈政治了,努力发展经济和贸易。工业是高资本投入的产业,国民党是选择发展台湾农业开始的。台湾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追求技术和劳动密集效益阶段: 这个阶段大致是1950——1955年。国民党带来了农耕文明,由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开始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农业转向,发展立体农业(水稻、甘蔗、长豆等间作套种),水稻等农作物的产量由1800公斤/公顷上升到3000公斤/公顷以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很快就自给有余。 追求价值效益阶段: 这个阶段大致在1955——1960年。这个阶段在继续提高技术效益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主要种植香蕉、凤梨、洋菇、芦笋。粮食产量又有了大幅提升,达到5000公斤/公顷以上,自给有余;经济作物大量出口,国家有了外汇积累。 追求市场效益阶段: 这个阶段大致是从1960年开始,主要通过发展食品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开拓国际市场。1963年,洋菇芦笋出口占世界60%的份额。1963年,国际糖产量大幅下降,价格飙升,而台湾却大丰收,一年就盈利400亿美金。糖和洋菇芦笋几乎统治了欧美市场。 由于有了外汇,大约在1965年开始,政府将钱投入到纺织工业、化工业、台湾很快走上了工业化之路,经济起飞了。 80年代后,台湾全面走向经济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由封闭经济体系升级为开放经济体系。这时台湾农业面临国际竞争,手足无措,农业效率一年不如一年,农民大量转业,农业劳动力由300多万,只剩下现在的60多万。兼业化,专业农民不到6%。 陈先生认为,台湾农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在还面临很大的问题。 陈先生举例说:60年代从国外回来的洋知识分子,70年代在台湾推广综合养殖。几个人养几千头、甚至几万头猪。大规模的养猪,致使价格暴跌,对台湾农民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养猪原本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农民调节现金的工具。当综合养猪导致农民家庭现金鏈断裂后,农村经济一片萧条。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出台了金融补贴政策。再如,70年代,政府动员上山下海,在山上大量种植槟榔和水果,量是增加了,但并没有增加农民的收入,还造成环境破坏,政府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纠正错误,至今还没有完全补回来。 陈先生认为,封闭经济体系,是以量为核心的农业政策。80年代后,国外农产品进入,量不能为核心,要制定以效益为核心的农业政策,农业政策不仅要考虑促进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改进管理和营销等等。但当时台湾对此认识不足,农业政策跟不上。直到1990年,才充分认知到小农的不足,政府大力推动策略联盟,将小农整合成大农。政府通过规划区域生产、区域加工、贸易组织,效果很好。最近一些年来,由于政治的因素,政策不连续,台湾农业又面临严重的困境。 策略联盟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我没有清晰的概念。陈先生作了举例说明。陈先生说,通过他的研究,台湾社会农产品的价格效益弹性为0.2%。主要农产品一般增产10%,价格会下降50%。2001年,台湾的芒果大丰收,以农会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策略联盟,积极配合政府,将芒果的三级品采购30%(政府补贴一点),不许直接上市(做果汁后再上市),市场上的新鲜芒果价格不仅没有下降,还有上升(因为上市的主要是品质好的芒果)。不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收购三级品芒果的策略联盟定点加工企业(政府为保护果农利益而定点收购三级芒果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芒果价格策略联盟的组成部分)和农会组织加工企业(台湾乡一级农会一般都有自己的农产品加工厂和农产品超市,必要时都会成为策略联盟的一部分)。最近几年,台湾策略联盟的作用因为腐败或政府官员的外行等因素影响,而大打折扣,农民增产减收是常见的事。陈先生认为,对农民而言,错误的政策,比贪污更可怕! 大陆在推行农业企业化(公司+农户),要特别小心。农业企业化,应该是农民有企业家精神,不是企业家经营农业。大陆推行企业家经营农业,是会出大问题的。一个国家,60%是工业和城镇,40%是农村、农业最好,不是农村、农业越少越好啊! 陈先生说,知识和经验是可以流失的。1950年来积累的农业经济发展知识和经验,到今天基本上都流失了。西洋文化把知识和经验学问化,这点,中国不如西洋。民进党更不懂这个道理了! 对大陆的农业政策建议: 陈先生说,大陆是1975年开始改革的(我没有问陈先生为什么认为大陆农业改革始于1975年),和1949年台湾改革是不同的时代。台湾改革是紧跟世界步伐的,大陆改革时,世界经济水準已经很高了,学台湾一步一步来是不行的,必须三个阶段一起来,三个效益同时追求。高水準技术、管理、营销都要。大陆如果锁国,农业还行,如果开放农产品市场,麻烦就大了。三个效益一起要,一定要发展农民组织,金融制度更要改革。大陆太大,要选择点做,慢慢散开。大陆太大,要搞区域特色互补,在区域互补的前提下,发展食品工业。内部互补很重要,这样可以避免国际冲击。内部互补一定要优先发展,再考虑国际竞争。东部学习台湾,中西部另谋出路。 对于大陆的土地制度,陈先生认为要从公经济和私经济两个方面考量。照顾公私两难。农民集体所有是好的,这是从长远看。已经私有的不要收归公有,私有的要组织化;农民集体所有的,主要是利益分配问题。要对农村不动产证券资本化,土地本身不动,但可以增加产权收益。 陈先生特别强调:要想辦法让农民工留在城市,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国家战略之一。要想把农民工留在城市,就要改革住房政策,特别要将农民工的房子安排在最有增值空间的地方,而不是将有增值空间的地方安排给社会强势人群。只有这样,农民工的财富才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增长,才有能力留在城里。为了让留在农村的人生活得到同步提升,水权应该归农民集体所有,随着城市化,城市要向农民买水,这样也利于水资源保护。 二,参观土改纪念馆 台湾土地面积36000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二是丘陵和山脉。土地改革以前,60%的农民为佃农,生活在极度困苦之中,土地改革的原则是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地尽其利等。台湾的土地改革采取的是和平和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分为三个步骤: 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其成果是使286700户农民受益,提高了自耕地面积. 台湾的土改,是世界上公认的成功典范。 坐落在桃园市中山路574号的台湾土改纪念馆也称国际土地政策研究训练中心。该训练中心于1968年成立, 与美国林肯土地政策学会合作, 定期举办训练班,学员以发展中国家和东欧国家人士居多,中心主要使受训人获得管理技巧和方法,对土地出租、都市发展和规划等内容进行教授。维持台湾土改纪念馆的经费,也来自国际组织。 关于台湾土改,大陆学者有不少的介绍。我这里不重复了,但我这里要重复几个不常听到的观点: 台湾的土地制度,在我看来分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土地农用制度,一部分是农地转为非农地制度,另一部分是土地非农用制度。 第一, 农地农用制度。 土改给台湾农民的土地权利,只是农地农用的权利;农民要出售自己的土地,出售的只能是农地,不能用作非农用。最初的时候,为了保护农民,土地只能优先在临近的农民之间交易,非农民是不许购买农民土地的。农地农用的交易,是免税的。农地只能在农民之间交易的规定,其好处是保证农地买卖按照农村农业发展水平和规律有序进行,这对保护农民和维护农村稳定都有积极意义。这项规定,只是在最近些年才有所松动,但交易税率很高。西湖乡的周先生,8年前将3甲(45亩)山坡地出售给城里人(不能非农用,也不能坡改梯田),价值只900万台币,但征税高达300万元。如果是将这三甲地卖给乡里的农民,可以不征税。 第二,农转非制度。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部分农地必然会转做非农用地,但土地转变用途必须严格按照土地规划执行。从土改开始,台湾就进行了严格而科学的土地规划,土地规划是台湾土地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如果一片农地,规划在五年或十年后转做工业用地或商业用地或公益用地,在五年或十年之内,是不能改变农用性质的。有的农地是在数十年或数百年也不能改变用途的。当农地依法(规划)转为非农用地,将有一半的土地充公,等于2亩农用地换得1亩非农地。充公的土地主要用于城市道路、绿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建设。 第三,非农地交易制度。 农地转化为非农用地,会使土地大幅增值,增值收益分配有严格的规范——涨价归公,这也是台湾土地制度的重要部分。台湾的农地和非农地的价格差距很大,一般在十倍以上。我拜访的曾先生,25年前,花400万台币(近100万人民币)买了5亩农地,随着城市分发展,该地已经是小镇边上的农用地了,明年就可以转做非农业用地了。如果转做非农用地,这块地的价值大约为6000万台币。按照台湾的土地制度,曾先生的5亩农地,明年转变为非农地时,就有一半充公,剩下的2.5亩就是他的非农用地了,价值为3000万台币。如果曾先生将土地卖出,增值(3000-400=2600万台币)部分,要严格依法缴纳所得税——即涨价归公(涨价100%,40%归公, 200%->50%, 300%->60%……)。所得税率是累进的,增值越高,纳税越多。曾先生说,他的地卖出的话,估计缴税在1000万台币上下。曾先生抱怨,最近几年民进党执政,经济滑坡,土地价格落去一半。 在台湾,土地交易的所得税,税收全民享有,而非地方或部门享有,这点和大陆有本质的不同。给人的感觉,台湾的土地制度很规范,清清楚楚,很难浑水摸鱼;而大陆的土地制度很不规范,非常复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强势人群都可以把土地当唐僧肉,中央政府好像还拿这些吃唐僧肉的没办法! 第四,台湾的土改和大陆的土改其实有很多的相同。应该说台湾是学习的大陆土改,都是强制性的土改,但台湾在策略上稍有改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土改。台湾政府先将土地地租减到很低水平,强制规定农地农用的价格为年地租的两点五倍,再由政府按照强制的价格强行收购地主土地,评价转手卖给农民。买地主的土地,没有现金给地主,给的是四大国有公司的股票。地主强烈抵制土改,有的地主逃到国外组织反抗运动。农民如果没有现金购买土地或认领公地,可以申请无息贷款,分十年还清本金。台湾的土改制度虽然是公认的成功典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去学习,但几乎很少有成功拷贝的。台湾的学者认为,台湾的土改,是在威权体制下进行的,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想学台湾土改也学不成的主要原因。 第五,台湾的土地制度是保障台湾建设均富社会的基础。台湾土地制度是世界公认的学习典范。典范的核心意义不在于农地农用私有化,而是它用强权建立的均田和涨价归公制度、奠定了台湾建设均富社会的基础。除均田和涨价归公为农民和全民提供福利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农民工进城,政府将最有增值价值的土地用于建设经济适应的农民工住房,让农民工的财产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增值,这样农民工就自然成为了城市的居民。 国民党总结了在大陆失败的教训,一到台湾,就马上学习了共产党大陆土地制度,一直坚信和稳定这个制度。反而是大陆多次改革土地制度,快将均田和涨价归公改掉了。如果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土地涨价归公归全民享有,我想,大陆社会不会有举世惊呼的两级分化。 第六,台湾土改的成果是靠农会巩固的。以前农民只需要把农作物交给地主,由地主来完成销售环节。土改后,农民对怎样销售农作物不了解, 这当中,农会组织无论在资金或技术支持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有效的保护了小农,避免了私有制条件下的常见现象——小农破产。台湾农会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后面,我会专门介绍台湾的农会。如果没有台湾的农会,台湾农民的地位不会像今天这般重要,农民的权利不会和社会其他阶层那样的平等。正是因为台湾的农会制度,巩固了台湾的土改成果,打造了台湾特色的现代化小农农业模式。有几个台湾的农民精英朋友都对我表达过同样的观点:有农会,没有人(政治家)不敢不重视农民;他们甚至认为独也好,统也好;蓝也好,绿也好,都得看农民的眼色。 第六,消除非正规土地制度,完善和规范土地制度,恐怕是大陆土地制度建设的关键。接待我们的马先生说:台湾的土地制度是一种有管控的私有制。了解了台湾的土地制度,感觉国内关于国有制、集体所有制、私有制等争论,显得太过于意识形态化和抽象化了,或许更需要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实事求是,建立以增进全民福利为主旨的、以完善增值所得税为核心内容的土地制度。是国有的,就是国有又何妨呢?是村社农民集体所有的,为什么不能发土地证给村民集体呢?农民集体自主选择产权的经营方式和实现形式有什么不好的呢?核心的问题是产权主体要明确,所得税的征收主体和用途要明确。 当前,发达地区和边远落后地区的非正规土地制度,应该坚决消除,土地制度必须走向规范。发达地区的非正规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涨价部分既没有完全归属真正的私人,也没有归属真正的公家,涨价的部分被灰色化后,再通过国有金融非正规的协作,就达到了洗钱的目的。这样运作的本质是用全民和弱势农民的土地财富,在全民所有的国有银行抵押套现(国民财富转化为个人和少数人的货币收入),等于是少数人和少数地方发了财,全国人民和多数地区亏本了;边远落后地区的非正规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商人大量无偿或低偿的长期占有公有土地。不少地方,打着招商引资的幌子,以每年几毛钱、几元钱、甚至不要钱就将公有土地、山林和河流给了个人70年甚至更长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将来,这些几乎无偿得到的土地等资源,也会在国有银行里套现的。如果非正规土地制度,都穿上改革的马甲,就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了,那我们就等于鼓励偷盗和抢劫! 三,拜访(苗栗公馆乡和西湖乡)农会总干事和理事长 最近几年,经陈先生邀请,已经有包括于建嵘、党国英在内的六十多位学者专家去台湾考察过农会了。关于台湾农会的介绍已经很多了,我也不在此罗索了。我在于建嵘介绍台湾农会的基础上做一些补充。 台湾基本上是一乡一个农会,一县也有一个农会,还有省农会,但只有乡农会有农信部。过去,乡农会是要给县农会交钱的,县农会要给省农会交钱,现在不怎么交了。乡农会是农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农会组织系统中最具实际功能的组织。一般的农会都有会员大会,会员大会选举出理事会、监事会,由理事会聘请农会总干事,监事会监督总干事的工作。在总干事下面,有信贷部、技术推广部、会务部、产品营销部、加工厂、会员福利部等。公管乡农会和西湖乡农会的设置大体就是这样。 接待我的是公馆乡农会的谢总干事和西湖乡的周理事长。 农信部:公馆乡和西湖乡农会的农信部,都有好几亿台币的自有资金,加上在农村吸收存款,存款余额以数十亿台币计算,而每年贷款总额都在数十亿到百亿台币之间。农信部吸收存款的年利率在1.9%,贷款年利率在2.5—4%之间。农信部是农会的最核心部分,是农民经济的血液,是农业产业延伸的纽带;农信部的利息收入,是农会的主要财政来源;农信部更是农民财产(包括农地、房屋、山林等)权利得以实现的金融保证。农民在农会贷款,以土地做抵押,土地估价100,可贷款90。现在,一般一甲地(15亩)可以估价1000万台币,贷款900万台币。房产和山林都可以抵押贷款。土地和房产估价也是农会的职能。 技术推广和产销部:台湾农业的技术推广工作,主要靠农会的技术推广部。这两个农会的技术推广部,每年大约需要1000万台币的费用,其中的部分来自政府分补贴。农会推广部在每个里(村)都设有产销经营班,产销班按照农会统一的技术标准组织生产,产品使用统一的品牌和包装。假如在台北市场上,检测到一份农产品的农药含量超标,仅仅凭借产品包装上的条码,就能知道是那个农会的那个农户的那块田里生产的产品,不按照技术标准生产农产品的农会会员,是会受到农会组织的严厉处罚的。品牌是农会成员的共同财富,没有品牌的农产品是很难被市场接受的,农民都非常珍惜自己农会的品牌。 在西湖乡,我住在一户周姓农民的家中,清晨我们还没有起床,主人一家人就下地摘草莓了,摘下的草莓一颗一颗的摆放在专用的草莓盒里,装好后会贴上农会编制的条码。9点钟前,主人的产品要送到农会运销部。中午,主人家的草莓就上了台北的超市或送到了订户的家中。 即使是在最北端的台北超市,每天都能买到最南端的屏东县恒春农会当天产的新鲜农产品。一般农会都能在 24小时内,将当天产的新鲜产品送到订户的家中,台湾农会的农业管理、农产品营销水平之高和台湾农产品物流之发达令人叹服。 一份经营一份收获,周姓农民家种有3亩草莓,据他本人计算,要卖近500万台币,纯收入应该不会少于300万台币。 农产品超市和生产资料超市:台湾农会都办有农产品超市和农业生产资料超市,是农会下面的经济实体,属于农会统一经营。超市的收入也是农会的财政来源之一。在台湾,农膜等生产资料使用后的废物,谁供应的,谁负责回收;只供应,不回收,是不允许经营的。农会的成员,在农会的超市里销售产品和购买生产资料,是没有大陆多如牛毛的收费的。为了照顾农民,台湾农民的农产品生产和交易是免税免费的。 农产品加工企业:我所参观的这两个农会,都办有自己的农产品加工厂。主要的产品有酒、饮料、调味品、干果、饼干糖果等食品。在农会的超市里,摆着琳琅满目的加工过的农产品和食品。农会的加工企业不仅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也为农会创造收入,更是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保障。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减产增产是经常的事,产量增加,会出现价格下降,农会的加工企业可以帮助农民避免增产减收。 固定资产出租:农会一般都有很多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房产和土地。房产和土地出租也是农会收入的一部分。 会务部:主要是组织会议等大型活动。如:会员大会、理事会会议、监事会会议、选举、遊行、产品展销会、演出、文化周、技术比武等等活动。西湖乡正是草莓收获的季节,周末来乡下采摘旅遊的城里人,络绎不绝。在城市推介旅遊产品、迎接八分遊客,也是会务部的职责。 补贴和保险:农会也协作政府,做好休耕计划和对休耕农户的补贴工作。农会也统一支付会员的农业保险费。 养老:农会组织都对70歲以上的老人有特别关照的政策。如健康养老保险等。公馆乡和西湖乡农会,每月都给70岁以上的老人缴纳300元/人月的健康养老保险费。 农会的监督:对农会的监督,主要是财务监督。除了监事会的监督以外,县农委会的农金局和专业会计事务所监督是最关键的。因为监事会没有专业的财务知识,台湾的朋友认为聘请专业的会计事务所进行监督特别重要。 农会与民主政治:台湾的乡村社会数十年以来是有民主传统的。县乡地方领导的选举,从50年代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应该说,台湾的农会能够长期存在下来,并不断壮大发展,民主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民主既是台湾农会内部治理的核心要素,也是台湾农会政治地位的保障。但李登辉时期的民主政治对台湾农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常有政治人物,动用农会的资源选举,承诺当选后,更多的返还给农会,有的农会就对不同的政治人物押宝。这对农会的负面影响有两个,一是影响了农会内部团结,二是对农会的制度造成破坏。据说,这个问题现在得到了纠正。民主与农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期待下次去台湾再做专门的考察。 职业经理人制度:农会总干事是由理事会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可以是本乡人、也可以是外乡人、外县外省人、甚至外国人。农会总干事的工资等级分为120点,工作时间越长,点数越高;根据农会的收入情况,每点200——500元不等。农会总干事一般月薪在4-6万台币,每月还有约5万的交际费用。总干事可以干三届,但必须是特别优秀的。不优秀的,可能面临随时被解职的危险。在西湖农会的隔壁,有个卓兰镇农会,农会总干事因为争取酿造果酒项目的政府补贴不积极,导致该项目被西湖镇农会申请到了,西湖农会酿酒项目运行后很成功。所以卓兰农会总干事被解职了。 一点想法:台湾农会有很多的财产,这是我来台湾之前不知道的。这些财产用大陆的话语表达,应该叫集体所有制。我经常不厌其烦的追问台湾朋友,集体所有的这些公产为什么不卖给个人?台湾的朋友总是不解的望着我、却坚定的回答:怎么能卖给个人呢?我不完全知道他们为什么坚定地认为不能卖给个人,台湾朋友也不完全知道我为什么对卖给个人感兴趣,也许这个问题需要后续的探讨。 四,台湾乡村社会的治理 我感受到的台湾乡村社会治理结构是这样的。 1, 乡公所——里系统,主要职能是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道路等基础建设、环保、维持社会稳定等等。 2, 农会——产销班系统,主要职能是直接服务农民经济活动。金融服务、技术服务、生产规划、生产资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管理、产品营销、品牌管理、价格保护等等。 3, 立法院议员和乡民代表。收集民意,反映民意,代表人民管理政府,为所代表的民众争取权利。 4, 党——社团组织系统。国民党、民进党等,都在农村有基层组织,发展党员,宣传本党主张,监督政府,做好事争取民意等等。 西湖乡有公民1400人,12个(村)里。民选11名乡民代表,乡民代表由乡民直接选举产生,组成乡民代表会,监督乡公所和乡长行政。乡民代表每月有6万台币的工资(包含交际费),每年有出国考察费用5万台币。 乡长也是乡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但不属于公务员。乡长执行乡民代表会的决议(特别是预算),接受乡民代表对决议执行的监督。 (村)里长也是民选产生的,每月有4万台币的工资(包含交际费用),不属于公务员,但里干事(民选里长的秘书)却是乡公所的编制,享受公务员待遇。里干事是里长和乡长联系的纽带,(村)里内的公共设施建设,里长除发动乡民出工出力外,也会申请乡财政补贴。 县设警察局,乡镇设警察分局,几个(村)里设一个派出所,奇怪的是,在台湾很难看到警察。台湾的乡镇政府,除警察、税务设有机构外,没有大陆的乱七八糟的戴大盖帽的垂直管理部门。乡公所有人民调解会,选举产生人民调解员,调解意见当事人双方和调解员签字有效,但报法院备案。如果当事人不同意调解,则需由法院审理,这样的情况不多,一般都愿意接受调解。人民调解员有误工补贴,每出席调解一天,补助500元台币。误工补贴虽然很少,但调解员还是热心做,主要是为了获得声誉,为将来上升为乡长、县长或立法委員打下基础。 乡公所的体系还是比较大的,清理垃圾也是乡公所的职能范围的事。台湾农村几乎每一条河流都是清澈见底,农村的垃圾是不能随便丢弃的,家庭要做初步的分类处理,再由乡公所的清洁队集中处理。受益人出部分费用,垃圾回收也有收入,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垃圾中的有机物,会加工成有机肥料,几乎每个县都有用生活垃圾加工有机肥料的加工厂。 乡公所还处理一些突发性事情,如防止禽流感。上面来了禽流感的经费,乡公所会通过农会或里等组织,将经费补贴到采取了防范措施的主体。显然,没有大陆政府的强制力度和动员力度。不过,通过组织对成员的压力——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力——自我管理,效果还是明显的。因为不配合政府,今后申请政府资源就难了。 农牧业技术等服务工作,不是乡公所的直接职能,主要由农会直接承担,农会可以申请政府技术推广补贴,但推广的技术必须符合农业产业规划政策。台湾乡镇没有类似大陆乡镇七占八所之类的机构。向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业、优势农业发展,是台湾各个乡镇追求的农业发展方向。 在台湾,乡域内的水资源不是政府管理的,是由类似农会组织的水管会管理的。关于台湾水资源的管理,我还不十分清楚,期待再次专题考察。 台湾的基本医疗是免费的。大医院的医生每年都必须在乡镇医院工作数月,因此,乡镇医院的条件虽然没有大医院好,但医生的素质不会比大医院差多少。如果一个南部农民在台北出差生病了,他可以凭卡在台北任何一家公立医院看病,只需交挂号费。 台湾的基础教育也是全免费的,教师也像医生一样輪崗下乡。台湾大学教育收费和大陆各省大学收费相当,但台湾农民的收入是大陆农民收入的数百倍。 台湾农村的治理,政府、政党和社会分工是比较清楚的。乡镇、社区公共服务和基本建设是乡公所和里(村)的职能;农业经济发展的服务是农会等农民组织的职能;监督管理政府是党派、社团和乡民代表的职能。台湾农村社会,不是政府强力控制型的社会,政府是民选、民管的,各种力量相对均衡。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特别重视社会资本积累,感觉积累社会资本的竞争好像比积累经济资本的竞争更加激烈。 2006年3月10日于北京 作者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北街吉庆里篮筹名座十栋B座1-301室(100020)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6/5/12 13:20:08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