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张宏良:空前的困局,辉煌
戴旭:别睡了,中国人
漫长的20世纪
毛泽东 | 给江青的信
一个大学生的广州血泪史
张建武等:广东工业化城市
余杰:寻求大学的尊严 寻
低消费高福利:通往生态文
以粮为纲 全面发展
2006国务院关于完善粮
警惕中国装备制造骨干企业
李昌平:台湾行
李秀林:转型的阵痛
低碳乡村——因地制宜、以
李书福再次炮轰:丰田可以
中印是一流金砖
不可能的美国梦(文佳筠)
宋鸿兵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质疑吴敬琏现象
合肥政府采购封杀国产空调
 

汪丁丁:学术腐败腹心之疾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2008

汪丁丁:学术腐败腹心之疾 光明观察: 2006-8-30 如果知识共同体是良序的,那么,道德自律、社会谴责、法律制约,这三项行为要素可以构成好的互动关系。在这一良序内的群体行为,在局外人的观察中,就表现为风气的纯正;而风气的败坏,往往始自社会谴责的弱化甚至消失。 学术不规范,波斯纳大法官曾专门论述,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西方,严格地说难以究之以法;通常更有效的行为约束,是道德自律。这里报道的学术不规范、学术败德或学术腐败,在程度上可以有极大差异,当事人在学术共同体内享有的信誉也常有天壤之别。在任一学术群体内,当道德水平低于某一阈值时,学者们的行为很可能逐渐从学术不规范演变为学术败德和学术腐败。腐败之原初定义是以公权非法牟取私利,故只适用于官员的腐败;学术的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学者的败德行为,应称作学术败德。 令人感叹不已的是,中国各高校内普遍存在的学术败德行为的醒目特征,与已经被揭露出来的官员腐败行为类似,可称为群体腐败。在一连串卖官案中被证实有罪的官员们,他们知道他们同属于一个腐败群体,并明确地要协调群体内全体成员的行为。当然,制定协调策略并非协调行为的必要条件。更可能发生在群体内并导致群体腐败的,是共谋,又称为群体共谋——它的行为学特征在于,参与共谋的群体成员不必须明确意识到他们参与了共谋。事实上,共谋的最主要资源,是博兰尼所谓隐秘知识和支援意识。学术群体的共谋,在学术败德到登峰造极阶段时,才可能发生。 一所研究机构或者一所大学,由于实施了一套坏的制度,按照哈耶克在《通向奴役之路》里的精辟论述,假以时日,通过逆向淘汰——剔除那些惟学术为天下公器者,并选拔那些最懂得以学术为牟取私利之手段者,最终可将多数尚有学术良知的学者淘汰出局,或推至利益格局的边缘。今天,我们终于刻骨铭心地领会了哈耶克在大半个世纪前就体察入微的逆向淘汰过程。 我希望刻画的,是在这一过程的最终结局之前,必定会发生并且目前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向那一最终结局过渡的必要条件。这一必要条件,我称之为风气的败坏。在坏的制度的激励下,保持着清纯的学术气质的老师和学生的影响力,假以时日,将逐渐减弱。 例如,某甲在一篇学术论文里引用了某乙的观点,那么,与通俗读本完全不同,某甲应在脚注内,感谢某乙提供了这一观点,或在参考文献内列出所引某乙观点的原文。波斯纳在论及此类规范时指出,鉴于在通俗读本中时时索引原文会造成极大的阅读不便,文学和历史读物的作者群体允许无索引的观点引用,但要求作者保持充分的道德自律。那些不具备充分道德自律的作者,可能在知识共同体内的各种酒会、派对或信函中,遭遇批评或陷入尴尬局面,这就是所谓社会谴责(social sanctions)——它不具备法律那样的(完全他律的)强效力,不过,它往往比道德规范(自律)的效力更强。 如果知识共同体是良序的,那么,道德自律、社会谴责、法律制约,这三项行为要素可以构成好的互动关系。在这一良序内的群体行为,在局外人的观察中,就表现为风气的纯正。据此,我们不难推测,风气的败坏,往往始自社会谴责的弱化甚至消失。 在中国社会,共谋之可怕,不仅因为它是群体内部多数成员的秘而不宣的协调行为,而且因为这些成员当中的每一位都知道这类行为的明显的非义性质。他知道共谋所鼓励的行为是不正义的,但他不能反对它。因为,首先,他从中分享物质利益;其次,他从他们那里分享友谊和关怀。后者造成巨大的情感压力,一种不能承受的背叛群体的情感压力。 每一次共谋,当然有人牺牲。那被牺牲的,往往也是群体成员,例如评选长江学者,审议博士导师资格,申请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跨世纪接班人、基地、平台、211……由政府官僚们设计并实施的几乎每一项奖励学术的计划,都可能在知识群体内部激发强烈的非学术竞争——势力、关系、机巧、社会情境以及种种不可预期的偶然因素,总之,这种竞争表现为非学术的。 可惜,最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于是,由政府实施的各种名目的学术奖励计划及其规模迅速增加。以极大的规模,在极短期间内对数目极多的学者,施行非学术竞争的激励。风气之败坏,咎莫大于此矣!让学术沦为单纯牟取私利的手段,与靠学术活动取得经济收入,在法律视角下,这两类行为难以清晰划分。但是,假以时日,由官僚们设计并实施的具有奖励学术之良好动机的各项计划,最终使得知识群体的风气与奖励计划的规模恰成正比地普遍败坏了。 不断败坏的风气,诱致群体成员们重新解释他们赋予均衡格局的意义——所谓意义漂移。然后,旧的、比现在更好些的均衡就瓦解了。现在,学者如果不幸被发现抄袭,可以无辜地解释说:工作太忙,助手忘记了把所引观点列入参考文献。他们当中至少五位已经如此这般地解释过,并得到了他们所在的学术共同体的谅解。 那么,群体共谋的牺牲者呢?那些未能通过教授资格或博士导师资格审议的群体成员呢?不错,我们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因为他们可能比我们这些通过了审议的教授或博士导师更优秀。他们被淘汰,是因为与学术不甚相关的理由。但是,我们不能反对产生了这一荒唐结局的这一整套既有制度,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既得利益实在太大,以致任何试图摧毁它的人反而是荒唐的、非理性的、应被送入精神病院加以惩治的。 是的,鲁迅描写过这样的情境,那是中国历史和人性劣根的第N次重演,不断重演,直到那最终的结局。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6/8/30 17:34:47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