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胡靖:城市化进程的悲欣交
胡靖:多哈回合的农业框架
胡靖:《寻乌调查》展现云
胡靖:农业的产业缺陷与非
胡靖:比较优势理论误导了
胡靖:蓦然回首,“本色”
胡靖:家庭承包经营早已名
胡 靖:峨嵋是唯一的
胡靖:付不起钱的文明路径
胡靖: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一
胡靖:四川已非天府之国
胡靖:兔年春节在广州
胡靖:新农村建设的俯仰之
胡靖:先保障,后股田
胡靖:以县镇化承载新生代
胡靖:为何要反感粮食安全
胡靖:能力不是户籍隔离制
胡 靖:悠然非南山
胡靖:贫困是农民的自然属
胡靖:农村土地湄潭模式渐
 

胡 靖:悠然非南山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3964

胡 靖:悠然非南山 专业化是现代经济的普遍特征。一个产业,一个行业,往往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专业化,才能获得较快的发展。但是,对于农民,真正的务农的农民来讲,兼业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美国的农民如此,日本的农民如此,中国的农民也如此。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农民不能通过专业化,成为产业工人? 存在即合理。这是一个法国哲学家的著名的判断。其中的理无论是否得到理解、是否得到揭示,必定就不以客观意志地存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也有精彩的认识论表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农民兼业既然是一个从古到今、放之四海的存在,就一定有不言之美,不议之法,不说之理。农民,这里讲的是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标准劳动者。如果他们有机会实现专业化,他们就一定会专业化。这是因为按照现代经济学的成功解释,只有专业化才可以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的苦境,吃饱饭并实现富裕。但是事实上,在漫长的人类生产力的历史上,农民无法专业化。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建立的非对称核算理论的解释是:农业的产业缺陷彻底破坏了农业专业化的形成机理。与正常的产业存在充足的、专业的劳动机会不同,农业在漫长的生产周期中,只存在少量的季节性劳动机会。比如,北方的冬小麦、南方的早、晚稻的生产,由于能够满足农民基本的食品需求,都是农民必须从事的农业项目。但是它们提供的劳动机会都非常少,一般不会超过整个生产周期的1/5。也就是说,在这个农业项目也中,至少4/5的时间,都只能是农闲状态。中国古代圣哲孟子曾经讲到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讲的是一个农民,对于禾苗缓慢的生长失去了耐心,于是,动手将禾苗拔高,结果禾苗全死了。这个故事反映了农民对农业的无奈,它同时也告诉我们,农业对于劳动机会的限制是多么严格、严厉。农业赐福农民生存与繁衍,但同时又让贫困如影形随。匮乏的专业化劳动机会给农民的生计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它意味着农民必须利用不到全年1/5的劳动机会,来养活一家人全年的生活。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对于这个关于财富成因的问题,劳动价值论是有说服力的。劳动的机会少,必然获得的财富就少。农民的专业化劳动机会少,就不但不能富裕,而且还可能饭都吃不饱。所以,在历史上,饥荒成为一个常态现象。历史学家以天灾人祸解释饥荒,经济学家以制度解释饥荒,其实,可能都没有击中七寸。饥荒与贫困的真正原因正是在于农业及其产业缺陷。这是上苍不言的安排。反观现代经济中的一个标准的产业部门,一年中至少有251天的劳动机会(劳动法的规定,一天工作8小时,一年工作时间扣除节假日余251天),劳动机会占全年的比重达到3/5以上。并且,都是专业化劳动。并且,在很多行业,只要劳动力的生理界限许可,每天可以工作16小时以上,每年可以只休息几天。笔者带领学生在广州新塘镇的调查发现,在服装厂工作的女工,一年里只需缝扣子,不做其它工种就可以获得数万元的计件工资。这笔高收入是她在家乡当农民不敢奢望的。但代价是日复一日繁重的劳动: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每个月可能只有1天的休息时间。这种繁重的专业化劳动产生大量的职业病和工伤,甚至可以导致工人猝死。. 充足的专业化劳动机会给很多打工仔、打工妹带来了富裕的机会和提高人力资本的机会。但是农民不同。每一个农业项目都只提供非常有限的劳动机会。所以为了生存,农民不得不增加劳动的项目,这就是兼业。兼业是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与专业化比较,兼业虽然同样非常辛苦,但效率损失非常巨大。这一点,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敏锐地观察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注意到了。农民自己更清楚。比如。在四川,一个农民,除了一年两季水稻以外,他还必须种菜蔬、水果、花生、棉花等,还必须养鸡、鸭、鹅、猪、牛、羊、鱼,还必须做一些副业,如纺织、编织、木工、狩猎、短工等。当然还有大量琐碎的家务劳动。算下来,一个农民一年兼业的项目应该至少在10项以上才可能获得生存的起码收入。而每一种兼业项目的劳动方式都是不同的,各自蕴含的经验、形式、位置、强度、时间等方面都差别很大。种稻是在一个地方,喂猪又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放牛则可能在更远到地方。兼业劳动过程中工具的这种频繁调换、位置的频繁移动使得农民只能成为农民,而无法成为专业化的工匠、技师和产业工人。并且兼业的项目越多,效率损失就越大,劳动的边际回报就越少。当兼业的项目超过一定的拐点以后,兼业的边际收入将为负。在兼业中吃够苦头的农民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总是在兼业和吃饱饭之间寻找平衡。吃不饱饭时则尽力增加兼业项目。尽管兼业非常辛苦,效率很低、很低。但一旦吃饭问题得到缓解,饿不死,就会逐步减少、停止兼业。因为他们知道,兼业永远不可能致富。并且,增加收入获得的效用,完全可能大于闲暇的机会成本。因此,多数农民在急迫的生存问题初步解决以后,往往就只有选择闲暇来打发多余的农闲时间。这就产生了我们熟悉的历史上所谓田园牧歌式的悠闲的农民生活。它正是农民理性、无奈、艰难与痛苦的表现。是农民对农业的自然适应,并非是对财富的拒绝。兼业与闲暇的具体的方式,各个地方由于地理、气候、水土、人口密度、家庭规模等方面等原因,又有所不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一些地方,人口稀少,有山有水,土地肥沃,生存要容易一些,闲暇就要多一些。但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人口众多加之兼业困难,农民就只有永远累,但饿着。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的马尔萨斯定律,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都是属于后一种情况,只能依靠繁重的、低效率的兼业劳动勉强度日。农业、兼业共同维持了农民的生存的循环,但也钳制了农村生产力的进步。这是数千年农业社会长期封闭、保守、稳定,同时又是村庄神文化绚丽多姿的主要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这是衣食无虞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先生,在乡下隐居时最精彩低诗句。它表达了对农业文明的一种观察、一种欣赏、一种羡慕。农业漫长的闲暇时间,以及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某种程度上看,的确符合人性的幸福标准。但隔山相望的山民们恐怕永远不会有如此雅兴。他们不仅没有五斗米,甚至可能一斗米都没有。在农闲的失业期间,饥饿的痛苦,兼业的艰辛,年复一年像南山一样永远压在他们双肩上。他们那里还能悠然呢!今天华中科技大学的贺学峰教授洞见了目前市场社会的诸多深沉毛病,提出了低消费,高福利的新农村建设的思想。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低消费也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吃饱饭、孩子能上学,身份不受歧视。否则,不要说那些打工仔、打工妹,就是那些打工叔、打工嫂也会毫不犹豫地告别家乡的悠然的南山,自投罗网,跑到长三角、珠三角的血汗工厂去加班加点地卖命工作。歧视产生的自卑,有时比饥饿的皮鞭还要厉害。 (2007年9月,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7/10/9 1:27:21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