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梁裕飞:下乡日记6篇
养虾大叔
跑船的洪哥
办宴席的霍叔
黄伯母的农业
族谱
曾小玲 20060709
06物流 邝伟洪2006
沙北村-龙菲菲小组(第一
06物流 陈振华
沙北村--林鑫小组(第一
王家博:谢谢你,招元村
06物流+陈全星2006
06物流 卓锡定
王土清 20060709
医疗状况
06物流+周炎培2006
肖碧翠 20060709
06物流蔡其舜的阳江下乡
06物流+冯洁莹2006
 

冯嘉安:招元感悟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3945

博学与笃行:社会调查的精神和方法 ——读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江村经济》及河源市招元村农业经济调查的所思所感 冯嘉安 一、引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直以来,提到学问,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几个意象:黑板、书本和图书馆。从小到大,我们知识的习得,大多数出于课堂上或者书本里。我从不否认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因为我深知在课堂里吸取前人的知识和坐在图书馆里捧卷细读掩卷静思的益处。但是往往,我们忽视了一切知识最原始的出处——现实世界。在我们为理论精美的系统性和巧妙的逻辑性所折服的时候,我们能否反思一下:现实是这样的吗?我从来都不会愚蠢地强求理论要与现实一模一样。因为理论的魅力就在于抽象,在于过滤掉现实的杂质,把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拿来思考。可是,我也毫不让步地坚持,一切理论的前提与假设,应与现实世界相符。否则,如果把“地心论”用再高深的数学工具刻画成模型,把“人类神创论”在逻辑上辩解得再天衣无缝,也无济于人类对真理的探求。 于是,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做学问的方法。“实践出真知”,这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调查实践对做学问了人来讲有永恒的魅力。 基于这种对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认识,我开始仔细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希望在大师的脚印下探求在调查研究中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读万卷书是不够的,还要行万里路。在读《江村经济》期间,我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社会调查机会,在胡靖教授的指导下,与经济学专业的的同学深入河源市的招元村进行农业经济调查。 这本书,这次调查,都是对心灵的洗礼。在一个个曾经以为微不足道的显示真面目面前,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为真确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认识方法有了更真确的思考。 二、费孝通的社会调查态度与方法 费孝通本人也强调,调查各有各的方法,他的方法也只是他个人的体会,只是个样本,仅供参考不能生搬硬套。尽管如此,他的调查方法仍有许多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地方值得学习,比方说,费孝通认为: “任何调查都要经历四个阶段,也就是定题、计划、实施和总结。这四个阶段环环相扣,周而复始,不断深化。但是调查者在各个阶段的实际行动与现实却不是过程本身所能完全控制的。所以,调查能否取得成功,关键还在于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敢不敢坚持真理。” ——《社会调查自白》,费孝通(1985) 这不是政治课上大谈的“态度问题”,而确实是做科学研究要秉持的精神。而且,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与自然科学有不同,他特别强调: “社会调查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它们研究的对象态度的好坏,丝毫不影响对象的性质及其反映。但是社会调查面对的是与我们同样活生生的人。只有被调查者认为你的态度诚恳,才会接受你的调查。所以,社会调查不仅仅是一项科学研究,还有群众工作的内容在内。” ——《社会调查自白》,费孝通(1985) 在本次的农业经济调查过程中,就深刻体会到费孝通这番话是金玉良言。在农村里,我们必须放下大学生的身份,虚心向农民学习。如胡靖教授要求,要做农民的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得到农民的信任。在诚恳的交流中感受他们的感受,才能了解到我们想知道的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思想。 费孝通还对调查过程要注意的问题有详细的论述,归纳起来可以形成以下四点:一、在选题问题上,要考虑问题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不要调查无关痛痒的问题,也不要调查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问题;二、调查研究的计划不是在屋子里苦思冥想能得出来的,必须建立在参考已有文献和进行了初步调查的基础上;三、用观察和访问的方法收集原始资料时,要思考自己所看到听到的是真实的吗;四、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要采用分析工具,着重分析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关系和行为,以及这些部分对整个社会结构和其变化的作用。 这些具体方法说出来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语,但在真正进行调查的过程里就会发现,要做到这句句是十分不容易的。 三、农村“微型调查” 上文仅仅是费孝通对社会调查方法的一般性阐述,具体到对农村进行调查,费孝通也有许多值得细味的思想。《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在伦敦经济学院修读人类学博士时的学位论文,也是费孝通学术生涯的发端。对《江村经济》在当代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的学术地位这里就不与评价了,这里仅对其调查方法进行分析学习。 《江村经济》一书可以算是一本对那个江苏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经济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它的内容从家庭关系到邻里关系,从生活状况到生产状况,从种植业到手工业,把开弦弓村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 仅以《江村经济》中比较重要的一章——《第十二章 蚕丝业》为例展现《江村经济》中细致入微的调查。选取这一章,是因为布·马林诺斯基,费孝通的博士导师,曾经评价说: “我个人认为,或许有关蚕丝业的这一章是本书最成功的一章。它向我们介绍了家庭企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成为合作工厂,以适应现代形式的需要。它证明,社会科学学要研究社会工程的有关实际问题。” ——《江村经济·序》 布·马林诺斯基 《江村经济》不是一篇记流水帐的调查报告,不是把调查所得像意识流小说一样随感想罗列出来。费孝通的调查结果是在一个分析框架下展现出来的。基于布·马林诺斯基的三栏分析法,费孝通把蚕丝业变迁的过程分成促使变革的外部力量、变化情况和承受变化的传统力量三栏。把调查所得系统的归纳进栏中,具体如下: A.促使变革的外部力量 B.变化情况 C.承受变化的传统力量 I.世界经济衰退,蚕丝业在世界性范围内向科学方法工厂企业的发展。 I.生丝价格下跌,家庭蚕丝业衰退。 I.最低生活水平 II.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是工业变革的积极因素 II.居民有变革的准备,当地领导人支持。 II.农民缺乏工业改革方面的知识,当地领导人的社会地位和知识 III.工业变革的意图 III.改革的计划。 III.被改革的传统技术 IV.政府作为变革力量所持的意图 IV.政府的支持。 IV.地方自治及人民怀疑政府 ——《江村经济》,费孝通(1936) (注:1、书中原图更为详细,此处仅列出梗概用以举例; 2、表中所指政府是1936年的国民党政府) 把这个分析图列出来以后,整个村的蚕丝业变化过程就清晰的展现在眼前。这些变化情况,这些原因,都不是费孝通主观推断出来的,当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调查所得。在栏后的篇幅里,费孝通仔细的阐述出每栏每项是如何从调查中获知的。当中的仔细程度,如同亲临缫丝工厂,亲历蚕丝业变化过程。比如说,文中有缫丝机器运转的仔细描述,有对村领导人的采访翔实记录。 费孝通称这种调查为“微型调查”,而我们这次招元村的农业经济调查几乎也是这种“微型调查”,我们对一个农户的调查,内容也是涉及到这户人家的家庭历史、居住情况、消费状况生产方式等细致方面。我们甚至画出了这家人房子的平面图,数了这家人主要的财物,拿尺量过他们的农田面积,拿秒表计算过他们割水稻的速度。当然,我们的系统程度与细致程度跟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没法比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四、思考“微型调查”的意义所在 ‘ 初看《江村经济》和刚开始调查时,我自己都在思考,我们花大精力对某村,某一户农户拿着“显微镜”去调查的意义是什么?直到我再读费孝通的学术著作,才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提到: “如果只调查了一个农村,把所调查的结果就说成是中国农民生活的全貌,那是以偏概全的,在方法上是错误的。如果说明这只是一个中国农村里农民生活的叙述,那是实事求是的。但问题是,只阐述一个中国农村里的农民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提出了这个解剖一只麻雀来研究麻雀的微型调查在科学方法上有什么价值的问题。” ——《社会调查自白》,费孝通(1985) 费孝通提出的上述问题,正正切中了我的问题,这是一个在调查之前应该弄清楚的问题。所谓“三思而后行”,不仔细想清楚去仔细收集方方面面的资料和数据的价值,就拿着尺去测量每一样东西是没有意义的。那微型调查的意义和在?费孝通是这样说的: “我不是就村论村,把这个村作为应用功能分析方法的标本。我的目的确实要了解中国社会,而且不只是这个小村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社会的一部分,还有志于了解更广阔更复杂的‘中国社会’。……我把江村调查看作是我进入这个‘了解中国社会’的领域的开始。” ——《社会调查自白》,费孝通(1985) 我们的调查也是这样。我们进入招元村调查的目的,不是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带着城市人猎奇的目光,去赏玩一个农村的这般面目。我们想全面了解中国农村的一个“切片”,来观察中国农村的真实一面。但这“一面”是不够的,这次田间行走也只是个开始,要真正了解中国的农村,还有很都地方要去,还有很多路要走。 前面提到“切片”这个关于微型调查的比喻,是胡靖教授提的,我觉得这个比喻和贴切。生物学上研究细胞,需要用显微镜对细胞切片仔细观察,但一个切片不足以窥全貌我们还需要收集各具代表性的切片进行观察。 至于分析了切片,如何把它们整合起来?费孝通如是说: “但是,怎样把微型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也就是怎样答复一个一个小村子的调查能加成一幅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呢?……我并不满足于对一个社区进行内在联系的分析,绘画出一个系统的网络,对各部分间搭配的如此巧妙而作自我欣赏。不,我把《江村经济》的清样校阅完毕,即匆匆返国,一到昆明时就投身内地农村的调查之中。这个行动说明我内心里有一个想法,我想去发现中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农村,用比较方法逐步从局部走向整体,逐步接近我想了解的‘中国社会’的全貌。” ——《社会调查自白》,费孝通(1985) 我们要使微型调查有意义,必须能把一个个微型的调查所得整合起来,成为宏观的整体。当中所必须要做到的是,对微型调查对象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上的差异。比如说我们要选择农村作为调查对象,既要选择东部沿海的村,又要选择西部内陆的村;既要选择自然条件好的村,又要选择自然条件差的村;既要选择比较富裕的村,也要选择比较穷的村;既要选择劳务输出为主的村,也要选择粮食生产为主的村等等。这就好像要研究皮肤、肌肉和骨骼之间的相互关系要选切片,只选择皮肤切片的话,对一万张进行细致的显微观察,也不可能得到想知道的,因为它们构不成整体。 除此以外,费孝通还对类型比较法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我在昆明从事内地农村调查这一段时间里,指导我的调查方法的想法就是上面所说的类型比较法,这个方法我至今认为还是有价值的,但是已经看到它的不足。……雷德菲尔德(Redfiled)(引者注:美国人类学教授,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派奠基人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的女婿,也是接班人),我和他不谋而合也主张微型分析,但是他后来也感到,研究一个文化较高的农民社区,应当注意到这个社区在经济上和意识形态上与城镇的联系。这就对我过去的方法指出了不足之处了。对中国农村的调查不能限于农村,因为在经济上它是城市网络的基础,离开了上层的结构就不容易看清它的面貌。在意识形态上,更受到经济文化中心洗礼过来,维持一定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观念体系所控制。” ——《社会调查自白》,费孝通(1985) 归根到底,做学问做理论和调查时,就要像费孝通所说: “调查是基础,本身受一定理论的指导,而也为提出理论性观点做了准备。理论和实际是永远不能分离的,这就是我自己治学的经验。” ——《社会调查自白》,费孝通(1985) 五、向费孝通致敬 费孝通做学问的认真值得所有学者学习,费孝通不仅有《江村经济》,还有《重访江村》,还有《江村五十年》,与其说一个村值得他一生眷恋,不如说中国这片乡土值得他一生眷恋。 无奈光阴无情,费孝通老人在2005年仙逝,离我们远去。但他做学问的求真精神,常存在人类知识的宝库中。《江村经济》是一块里程碑,在学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我们深切的缅怀一代学术大师,而且更要吸取大师的精神养分,沿着大师的脚印走得更远。继续探求无际的学问,继续为中国这个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国度尽一份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7/12/4 20:34:15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