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父与子
留守儿童
一个简单的家庭
婚姻与家庭
骆月霞的一家
卫生环境与文体娱乐
普通农家
一个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
吴丽芬:下乡行
杜凯欣:长洲日记
陈海玲:河源调查日记
周嘉雯:长洲日记
郑宝玉日记2007070
龚春玲:长洲日记
张建娣:专访长洲村
张帮俊:小陂村调查日记
李敏华:长洲调查日记
宋惠清:河源日记
程媛媛:长洲日记
谭君虹:长洲6日
 

卢苑霜鹤塘村下乡日记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635

鹤塘村下乡日记

 

20101128        星期一          天气 多云             

   

今天早上的6:45,我已经睁开了双眼,往日的这个时候,我还在呼呼大睡。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就在今天,我们08物流的61位同学要到清远市英德市黄花镇鹤塘村下乡调研。

怀着忐忑不安而又兴奋期待的心情,我们在830搭上了驶向鹤塘村的校车。同学们都在为即将迎来的下乡体验兴奋热烈地讨论。路途是遥远的,从广州市的高楼大厦、柏油马路、人来车往,到笔直平坦的高速公路、两旁巍巍的大山,再到单薄朴素的小镇、窄小的路径,窗外的景色一直在告诉我们城乡之间的差距。

黄花镇是一个落后的小镇,鹤塘村更是一条贫穷的小村。从黄花镇到鹤塘村的路径窄小,一辆校车驶过已极是勉强,小路两旁有凌乱的野草,种着大片木薯的土地,还有悠然吃草的瘦牛。车子一停下,车内立即沸腾。经过3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提着大包小包,终于来到了鹤塘村。

遍地的牛粪,荒芜的土地,边远的乡村,黄泥建的老屋,孤独而又热情的老人,黝黑、惊奇而又兴奋的小孩,这是我对鹤塘村的第一感觉。尽管心里早已做足了准备,现实中看到的情况还是让我生起了想回去的念头。

村民们十分热情,领着我们一直走到了村口的彭氏宗祠。宗祠门口挂着红色的横幅,横幅上标着“热烈欢迎华南师范大学师生到鹤塘村体验三农生活”。宗祠外的空地,一旁是堆放的柴条,静静生长的南瓜,另一旁则是欢喜玩乐的孩子和奔跑的鸡只。孩子们还很小,多是56岁的年纪。鹤塘村里所有的村民都是姓彭的,村子里原有一千多人,因为要外出打工赚钱,现在村子里留下的只有几百人,而且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

我们一整行人都是在宗祠用午餐。一盘猪肉,两盘豆腐就是我们今天午餐的内容。听同学们说,村民为了欢迎我们的到来,特意宰了一头猪。用过午餐后,13:30,我们就在彭氏宗祠门口被分派住户。

我们小组被分派的住户是彭天成大叔的家。彭大叔领着我们从彭氏宗祠走了几步,马上就到了他的家。彭大叔的家是四间一排相连的土房,屋外用一条钢丝充当晾衣绳,门还是原始的那种用木条钉成的门板。走进屋内,屋内面积大概有15平方米,屋顶是用瓦片盖的,还用玻璃留了一个透光用的天窗,地面是凹凸不平的水泥地。在光线充足的中午,即使门户大开,屋内还是显得昏黑。屋内有一张桌子,一张长椅,一张床和一台电视机。这是彭大叔的两个女儿平时睡觉的房间,为了给我们腾出睡觉的地方,彭大叔要先把脱水机、长椅和杂物挪开,摆上两张长凳,放上几条木板,再铺上一张凉席,这就是我们以下七天睡觉的地方。屋内苍蝇嚣张横行,斜挂的一条电线更是能够以一“串”苍蝇形容。

稍微收拾过床铺和行李,就已经到了下午三点钟。我们在彭大叔的大女儿——志敏的带领下前往彭大叔家的菜田帮忙务农。由土房出发,走约十分钟就到了。彭大叔有5亩田,5亩田分成10块地,大部分种植水稻,小部分种蔬菜和番薯。我们去到的时候,彭大叔的母亲彭婆婆和他的小女儿志程已经在地里务农了。我们小组三人在地里帮忙割禾和打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可不好干,才做了一会儿,我们就已经腰酸背疼。做到约五点钟,我们跟着志敏回去了。

回到土房后,志敏先烧水洗澡。洗澡的地方是隔壁的厨房。所谓厨房,大约有13平方米,洗澡、吃饭、煮饭都是在这个地方。在一方农村特有的大灶傍边,在橱柜后,用一片帘子隔开,就是洗澡的地方。烧洗澡水、洗碗、煮菜都是在大灶上的大铁锅进行的。

用餐过后,我们三人和志敏两姐妹在房间里看了一会儿电视,再对今天的行程内容稍作整理。志敏她们一向都是晚上8点就睡觉了,因为我们的到来已经延迟到830才睡觉。晚上的8:30,我们在这个从未如此早睡下的时刻,进入了第一个在鹤塘村的睡眠。

20101129         星期二        天气 多云   

                 

昨天夜里睡得不太安稳,松动的木板在咯吱咯吱的响,耳边是蚊子在欢唱,最后我不得已用外套罩在头上,再蜷缩着冰冷的脚,进入梦乡。半夜里下了一场大雨,今晨的气温骤然下降。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0/12/13 0:12:54
当前页:1/6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