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父与子
留守儿童
一个简单的家庭
婚姻与家庭
骆月霞的一家
卫生环境与文体娱乐
普通农家
一个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
吴丽芬:下乡行
杜凯欣:长洲日记
陈海玲:河源调查日记
周嘉雯:长洲日记
郑宝玉日记2007070
龚春玲:长洲日记
张建娣:专访长洲村
张帮俊:小陂村调查日记
李敏华:长洲调查日记
宋惠清:河源日记
程媛媛:长洲日记
谭君虹:长洲6日
 

莫令帮:鹤塘村调查日记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2428

1128初到鹤塘村

因为亚(残)运会期间实行车辆单双号限行,彭建东的车不能进入大学城,我和另外五个后来才搭上瞎想调查班车的同学只好乘地铁到五山乘车。彭大哥是出自我们今次下乡的目的地——清远英德黄花镇鹤塘村的企业家,1994年入读华南师范大学,是我们的师兄,现为华农一印刷老板,当胡老师找他帮忙下乡调查事宜时,他爽快地一口答应了下来。彭大哥事业有成,见多识广,很健谈,路上他和我谈了很多关于从业创业的经历。他的辉煌成就令我敬佩不已,同时也受益匪浅,或许这就是古语所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吧。

车在公路上飞驰,心早已飘出肉体飞向未曾谋面的鹤塘,迫不及待地想早点一睹她的芳容,三个小时的车程,显得异乎漫长,即使在车上和彭大哥谈得不亦乐乎。中午十二点多终于到了鹤塘村,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山村。紧贴着村后的是两座葱郁的石山,就像一对父母屹立在孩子身后日日夜夜不停歇地守护着子孙。村后面在远一点是连绵伸向远方的低矮的土山包,村前几公里外是延绵不断的石山,比土山约莫高出一倍。两排山之间,散落着零星的村庄,村与村之间鸡犬不相闻,人倒是有来往。这样的环境,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其实,我的家乡同样是一排土山、一排石山,连绵不断,山清水秀,石山与这里的差不相上下,土山却比这里的高几倍,因为尚未开发显得更自然葱绿。当彭大哥问我黄花镇的景色是否很美时,我真不知该怎么回答。对黄花镇的山色水景除了美之外,更多的是一种亲切之感。只是这里的人任凭牛粪散落在各处而不进行收拾,若是不小心,在路上很容易踩到、踢中牛粪;另外鹤塘村有太多苍蝇了,屋里、巷子里、野外随处可见,在野外走路,任何人身上都会停有几只,甚至十几只苍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单是我借宿的那户人家的客厅里的苍蝇比我校经管学院08级的人数还多,停在我们的校巴上的苍蝇数量超过一千。如果把鹤塘村比作一幅秀丽的山水画,牛粪与苍蝇成了两处最大的败笔,给人以很不好的印象,抹杀了外人对鹤塘村的好感。

车在彭家祠堂前停下,村民已经集中在祠堂前等待着我们的到来了,而且为我们准备好丰富的午餐。村民的热情使得我们很感动。

午饭后,我和礼、杰以及高佬文四个人被安排到彭水郎大伯家住宿。和村里大多数的人一样,郎伯仍住在砖瓦房里。郎伯有三儿两女,大的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两个女儿已经嫁了;小儿子留在家乡务农,由于分了家和母亲一起住;郎伯和孙女小慧、小芳以及金婵——二儿子的独生女一起生活。由于在村里郎伯说话最响亮,人们都管他叫“大声伯”。郎伯高兴地把我们四个人领到他家的客厅里,今后几天我们就将在客厅里睡。叫我们坐下后,郎伯就打开电视机让我们看电视节目,然后沏茶给我们喝。

由于郎伯家的稻禾已经收割完,我们并没有什么农活可做,只好在处走走,熟悉环境。晚上,郎伯又亲自烧热水给我们洗澡,煮饭菜给我们吃。郎伯什么都不让我们做,弄得我们很不好意思,我们下乡是来调查同时为村民做家务农活而不是来享受生活。晚饭只有一碟萝卜和一碟油炸腐竹两样菜,平平常常的一顿家常便饭却温暖了我们的心。

 

1129

当我醒来时将至七点,郎伯已经开始做早餐,金婵已经上学去了。想到自己又要饭来张口,似乎是来享受生活的,我顿时感到一阵羞愧,只好帮忙烧火煮粥,好让郎伯做其他的活了。我们的早餐是萝卜粥,把米烧开煮稀之后,把萝卜丝放进粥里面搅拌,等再次烧开后加一点盐就可以吃了。我在农村里长大,以前也吃过萝卜粥并不觉得萝卜粥很难吃,而且隔了很多年没吃过这东西了,有一种新鲜感,只是郎伯放盐放得太咸;另外三个同学既没那么好受了,一来以前生活好没吃过这东西,二来昨晚是萝卜,今天早上又是萝卜,都吃腻了,为了不伤郎伯的心,只得假装好吃,不停地说“好吃,好吃”强忍着吃了两三碗。

早餐后就和组员到各农户里串门,以认识村里的人,同时寻觅我们的调查对象。鹤塘村共有八个生产队,由于没有及时笔录下来,我仅记得白竹园、上行、中行、下行四个队的名称。我们受到了村民的热情对待,城錫妹婆婆端出番薯招呼我们,彭作房大伯端出芋头给我们吃······“哈哈,这样下去,我们就不用吃午饭了。”我们风趣地说道。在村的西边我们遇见了一个名叫彭水强的本地大学生,在增城读书,今年大二。他家已经搬迁到西牛,亚运放假在家,他听说有大学生来鹤塘调查就回来看看。刚见到他,我们还以为是早我们几天下乡的研究生师兄,谁想到弄错了。由于都是大学生,谈的很投机。他告诉我们因为这里太偏僻、交通不便,鹤塘村里大多数有钱建楼房的人都搬迁出去了,年轻年壮的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三六九”留下来。确实,村里有人住的大部分是泥砖瓦房,只有少数的十来栋楼房;我们所见到的几乎尽是青年妇女、老人与小孩,没几个青年男子。

午饭的菜是萝卜和豆腐,另外三个同学一见到萝卜心都凉了,吃饭时只夹豆腐吃,几乎没动过萝卜。哈哈,还真为难他们。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0/12/19 22:26:00
当前页:1/4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