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钱有飞:湛江市雷州青年运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
刘旭:迟到的作业
程昊:读书笔记——曼瑟
许永桂:时代的悲剧--再
许永桂:南岭镇考察报告
吴勇浩:《动物精神》读书
王聪:公共事务治理之道
程昊:读书报告——公共事
许永桂:《叫魂——176
雷城乐:集体行动制度的演
许永桂:林毅夫《中国的奇
唐瑶:《中国的奇迹》读书
何婉虹:读《集体行动的逻
许永桂:读《资本论》论剩
许永桂:基于家庭联产承包
黄茜:暑期调研报告——河
何婉虹:再读合作之《公共
雷城乐:拥抱合作——阿克
汪丽君:《寻乌调查》读
 

何婉虹:浅谈熟人社会的交往逻辑

作者/来源:何婉虹 点击次数: 1313

 

社会交往是做人的重要内容,了解其中内含的道理和逻辑对认识人们行为逻辑具有深刻意义。我国是具有几千年农耕历史文明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一起生活农村的各户农户家庭组成了一个最传统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中考察人们的交往逻辑对理解中国人社会交往的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一、 熟人社会的性质

《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的研究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描述了中国基层社会——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熟人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性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笔者认为,以人情往来的功能为基础,一个自然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的单位。而这样熟人社会具有长久性与非选择性的特点长久性是指农民祖祖辈辈(生于斯死于斯)的时间稳定性非选择性则是社会关系流动性极低的空间稳定性。这种特性对农民做人产生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做人的长远预期因为要农民世代生存于特定的村落熟人社会中因此与他人的交往单次博弈,而是长期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农民就会面临自身生前身后名的问题还影响到熟人社会对农民祖辈和子孙的评价二是做人的内向用力,由于无法选择生活环境,农民做好人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向内用力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即反思修身自制和隐忍。因此长久预期和内向用力是农民两个重要特点长久的向内用力使得社会习俗由外在约束内化这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而非蔑视规矩特立独行式的自由另外时间的接触是熟人社会中的真伪识别机制伪君子在熟人社会中是没有市场的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日久见人心

二、 农民社会交往的主要内容

农民把社会交往人情化一般来说,人情交往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正式的人情交往是在人生礼仪等重大事务时发生的社会交往包括婚礼、孩子满月、盖房、寿、丧礼等;非正式的人情交往则是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社会交往包括亲戚间互访、拜年孝敬礼和压岁钱、探望病人、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或农间工具交换、帮工互助等。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正式或是非正式的人情交往,熟人社会中十分讲究“到场”,关于谁来了、而谁又没来,即使表面上不说,农民心里是记得一清二楚。“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对主家来说,他人仅仅是“到场”就是给自己面子,不到场就会想是不是看不起人。如果某家办事,结果除了帮忙的都没人“到场”,那对主家来说是非常丢脸的事情。而且,对与主家同村而居的其他人来说,如果该到场且能够到场的情况下,没去捧场的心里也会过意不去,“人家办事不去捧场,到时候自家办事别人也不来捧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人情交往逻辑。总之,“到场”是个非常重要的人情表达方式,到场就意味着给主家面子,它虽然不一定发展成很亲密的人情关系,但这种“你来我往”的行为却维持了这种可能性,因此到场对维系双方私人关系非常重要,所有人都对是否到场非常敏感。

三、 熟人社会交往逻辑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笔者的社会观察,熟人社会交往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施报平衡、内外有别、以和为贵

1.施报平衡

熟人社会交往逻辑中最重要的就是施报平衡。简单说就是“互相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核心在于“互相拖欠”和“未了”强调相互性和长久性这与熟人社会所具有稳定性和封闭性密切相关

相互性强调施报行为的相互平衡施与者预期自己的施与行为会得到应有回报接受者也很明确自己必须要有所回报不回报或回报不当是接受者不会做人的表现,即“你来我往”,它对施报双方都提出要求而非偏重一方。当然,平衡不是要求双方扯平扯平意味着结算结算是对平衡的破坏因为它表示了终止双方互惠的关系。既要求接受者以超出受惠价值的方式回报要求施与者给接受者回馈的机会,由此二者才能长期交往下去。如果施与者长期不给接受者提供回报的机会那将对接受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和道德压力并不利于双方关系的维持,故巧妙地创造机会使对方回报自己也是聪明人的做法

长久性既是相互性的必然结果也是相互性的前提因为施与者与接受者总是维持一种相互平衡谁都不愿意结算也就保证了双方关系的长久稳定同时正是因为双方看重的并非施报行为中的具体资源而是关系长久维持本身自然影响到其行为逻辑。从古至今,邻里邻舍都保持着相互“馈赠”、互帮互助,永不到头。

2.内外有别

在自然村的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活动是非常密切的,人际交往不讲究利益,讲究的是情义,于是,人们会自愿做一些对个人没有利益(但也无害)的事,但这些事仅仅是农户家人、亲戚、知心朋友等这些与农户有亲密关系的“自己人”特别享有的,这种“内”“外”有别的行为逻辑。在农民的观念中,为自己人提供“好的东西”、捍卫和保护自己人的权益,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逻辑。

农户内外有别的交往逻辑在农药使用行为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具体表现为农户自己或送给亲戚朋友吃的菜不打或者少打农药,而拿到市场上去卖的则会打较多的农药。此外,日常生活中两家人发生矛盾时,一家人不用事先说好,都是团结一致,一致对“外”;或是两人吵架时,自家人偏袒自家人的现象屡见不鲜。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8/4/23 13:01:36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