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钱有飞:湛江市雷州青年运
程昊:盛世下的危机——《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
刘旭:迟到的作业
程昊:读书笔记——曼瑟
许永桂:时代的悲剧--再
许永桂:南岭镇考察报告
吴勇浩:《动物精神》读书
王聪:公共事务治理之道
程昊:读书报告——公共事
许永桂:《叫魂——176
雷城乐:集体行动制度的演
许永桂:林毅夫《中国的奇
唐瑶:《中国的奇迹》读书
何婉虹:读《集体行动的逻
许永桂:读《资本论》论剩
许永桂:基于家庭联产承包
黄茜:暑期调研报告——河
雷城乐:拥抱合作——阿克
何婉虹:再读合作之《公共
 

何婉虹:浅谈熟人社会的交往逻辑

作者/来源:何婉虹 点击次数: 1323

3.以和为贵

“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使中国人追求社会交往的和谐,循礼而为,忍让为先,力戒争气斗狠,破坏关系的稳定。忍是一种策略性的自抑机制或历程,当事人为了避免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不利之后果的发生,或为了预期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有利之后果的出现,不得不做己所不欲的事情。

生活在熟人社会的农户,“不得罪人”是最基本的生活之道,因此,多数农民奉行以和为贵,互相谦让,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忍让。家中喜欢写毛笔字的八十四岁的爷爷最喜欢的就是“家和万事兴”五字,他是村里有一定“威望”和“公信力”的长者,面对日常一些纷争,爷爷最常说的两个字是“算了”。“算了”看似“吃亏”,但有时候是未免不是一种“智慧”。

但是,能否忍、忍到何时、如何出气都是对一个人的考验。

四、 熟人社会交往逻辑的变迁

漫长的农耕文明使得村落熟人社会成为锻造中国人行为逻辑的基本场景。随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农村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日益增强,乡村社会发生剧烈变迁,日趋呈现“半熟人社会”的性质,熟人社会的两大特性——长久性与非选择性,正在迅速蜕变,这必然使人们的交往逻辑发生深刻变革。

一方面,农村社会中日常交往的深度变浅,人们的关系变得疏远了,其中重要的表现就是农民隐私放度降低,人与人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设防,其后果就是熟人社会的信息对称性下降,个人对他人、对村庄陌生了,不再熟悉了,由此,农民最直观感受便是“不信任了”,“人情味儿淡了”,甚至“没什么人情味儿了”。

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交往不再“纯粹”,变得越来越“功利”,理性化的社会交换色彩越来越浓,传统的人情交往也在不断异化。那些具有个人禀赋优势,主要是经济实力比较丰厚或权势比较强的人,就能够通过为更多人提供现实或潜在的社会支持与帮助,而成为众人主动攀附的对象人人争相与他们建立和发展友好的人情关系,通过日常性投资获取日后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王德福. 做人之道:熟人社会中的自我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3.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8/4/23 13:01:36
当前页:2/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