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越战往事
潮汕家庭100年
爷爷的岁月
广州菜农70年
生于1930
我们与善的距离
火光明灭,后会无期
赤脚医生的故事
 

赤脚医生的故事

作者/来源:罗洁小组 点击次数: 1259

202011月,我们跟随胡老师来到山青水秀的梅州市平远县J村进行为期一周的乡村调研。我们小组到处走访J村上了年纪的老人,其中详细采访了住在寨下的肖老老人,试图从他的讲述中,了解他在J村的一生过往和作为赤脚医生那段岁月背后的故事,将藏在他心中的经历一一记录,做那段岁月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不让那些时光日后随风消散,空余遗憾。

 

1 少年时期(1945-1962

 

肖老在1945年十月初十出生于梅州市平远县F村。他前面有一个大他八岁的哥哥。

 

肖老的父亲原本是J村人,被家里卖到了F村。F村跟J坑村相隔不远,翻过一座山便到了。那时他的父亲家里穷,适逢肖老的(大)祖父去世,家里没钱埋葬,便把他的父亲卖到F村的一位地主家中。卖到地主家后直到解放前三年,肖老一家才跟老地主分开,不再在老地主家里居住。

 

肖老的父亲以前是位教书先生,后来由于病脚,脚上发炎,无法再继续教书,便回到家中养病。也是因为脚病的缘故,肖老的父亲在53岁的时候便去世了。在他父亲那个年代,职业可以自由选择,但并不稳固。比方说学校,学校还是校长负责制。校长需要哪个人,可以不需经过政府的同意直接聘用。校长想要谁担任,或者是给了钱的又或者是熟人亲戚,校长都可以把他们招来,不需要经过政府。但是教师这个职业那时并不是固定的工资,工资制度中暑假和寒假是没有工资的。在学校教小学的老师,都是校长私人请来授课。肖老说上学期间,一年或者一个学期拿多少谷(粮食),粮食政府会分配补给。教书教学工作政府却是不怎么管,但教育局还有教督,他们偶尔会下到乡镇看看学校教学办得如何。大体而言,都是不怎么管的,甚至可以说不管这些学校的死活。

 

肖老的母亲是个普通的农民,在肖老16岁的时候便去世了。肖老的母亲在30岁生下了他。他的母亲是从福建武平嫁过来,在这之前她在福建那边已经有了老公和家庭。后来,她的老公过番后(指下南洋打工找生计,一般说到的南洋客常被外国当地人称为过番客。过番客他们的足迹遍布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一直没有再回来。几年后肖老的母亲几经辗转来到平远县,后改嫁给了他的父亲。

 

肖老到了读书的年纪后,在F中学读完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毕业称为初小,所谓完小,是在学校六年级毕业。当时平远县跟现在的新宁市并了县。因为平远县人很少,便跟新宁合并,1958年改为新宁县。以后改名的新宁县、B中学也是按照这般改的。B中学到肖老他们已是第二届,课室是够的。因为人少,没有现在这么多人,还在跟小学一起上课。那时可以说是一个完中,从一年级到初中,但是不能连升,上初中要考试才能录取。原来F中学在平远老圩,B中学在新圩,是在肖老很小的时候迁过来的。原来的老圩很狭窄,没有现在J村道路这么宽,只是几间零星店铺,人烟较为稀少。学校整个完中大概是两百多人,教室就有十几个,其中初中有四五间课室。当时的师资最多时有十几个(包括后勤人员)。

 

而肖老他读书的年代社会环境还是不够稳定的,跟文化革命伴随的动荡差不多。上的英语课程,一时说要上一时又通知说不要上;上得好好的初中突然改名F农业中学,政策不稳定东一下,西一下。当时和老地主分开以后,肖老一家的阶级是中农。当他读到初二的时候,爆发一次民主运动,需重新对个人身份再评定等级。那时的运动搞得大家都精神紧绷,在这场运动中,肖老一家身份被划分到地主等级那边。1963年,肖老考高中的时候,他的身体和精神是好的,成绩也不错。但学校却不让他到高中继续学业。询问学校原因,他得到的解释是精神不过关。这一做法就像是没有规矩的规矩,没有政策的政策。因为当时的政策规定大家都要平等地接受教育,而在地方上具体落实却不讲这套。

 

因此,18岁初中毕业的肖老回到老家。毕业以后,他的父亲进行分家,肖老的大哥被分在F村,他则被父亲分回到J村,J村留着父亲的思乡根源。当时J村里还住着昭肖老本家的一个老太婆,他喊做伯母,是肖老父亲的二嫂。回到J村后,肖老住在原本祖辈传下来的老房子里。这座老房子是他的祖辈从清朝末年流传下来,三进三出的厅堂,共有40个房间。

 

解放以后,生产体制的变化太多。1954年,村里把农民组织起来,先成立互助组,互相帮助的意思。三五家组合起来一起劳动,按照天数来记工分,分钱。那时粮食不用分,谁家田里打来的粮食就是谁家的。接受互助组其他成员帮忙的,须按工数给钱,帮忙多干十天,就要给帮工十天的工钱。1956年又把互助组变大了,叫入社(互助社)。搞了一年,那时叫初级社,一年后把它变得更大了,叫高级社。最初的互助组以家庭人数分,现在社是几个互助组三个五个合起来。到1957年,成立高级社。将整个整村子并进去,叫J高级社。一个村子一个社,上面村子一个社,下面村子一个社,组成一个生产大队,一个总社。大家一起劳作,每人出多少劳动就得多少工分,收成时一起分粮食。当时所有的粮食是归属生产队,村民个人是没有粮食的。村民的田坡和土地都加入到社里面,农民没有自己的田地。到1958年,形势突然来了个大转变,成立了人民公社。那年整个J村成立一个生产大队。当时流行三面红旗口号,“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21/1/3 15:49:15
当前页:1/6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