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刘绍君:深圳女工调查日记
骆雪曼:电镀厂女发单员的
李杰:民工在上海
肖琦等:盘福路肉菜市场调
林宝存:汕尾劳动与社会保
许结仪 张雪芹 聂伟棠:
蔡春蝶:民工回流现象浅思
苏丽君:贵屿镇的电子垃圾
李清丽等调查日记
梁海平、毛美娟、赖名光:
杨培伟 候璧君 冯希:"
郑显荣 张楠 陈妍:青年
梁凯、郑攻莹、陈玉霞:艰
谢勤、郑茹、黄绵辉:慷慨
黄婉庄:女工调查日记
高敬翔 汤颖霞 劳伟珍:
麦焕珠:女工调查日记
梁倩颜:5月20日女工调
刘敏:女工调查日记
黄碗庄7月16日调查日记
 

刘绍君:家私女工刘付阿姨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3256

笑到最后,方可幸福 _____深圳湖宝家私厂女工调查 一、 导言 在繁华的都市里,人们首先想起的总是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人们所做出的贡献。然而还有为数不少的千千万万的外来劳务工们,背井离乡,忍受多少辛酸与无奈,饱受与家人分离的痛苦,辛勤地用泪水和汗水,在本不属于他们的城市里倾尽他们所有的力量为的仅仅是三餐的温饱。往往我们这些都市人却把他们给遗忘了,不仅没有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没有感激他们对这个城市的建设和美化;反而向他们投去鄙视的眼光,闲他们脏、臭、没文化,没素质。没有人试着停下匆匆的脚步去思考——为什么繁华的都市里不但没有任何人愿意向提供一定的帮助?甚至只是认同他们存在,肯定他们的付出?反而让他们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呢? 这数以万计的农民工他们勤劳的故事有多少人知道呢?他们的心酸又多少人了解呢?他们靠着自己的汗水打拼会有回报吗?在这个繁华的都市能找到属于他们的一片小天地吗? 借着本学期开的社会经济调查课,我们人力系的同学们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在我们身边展开了部分农民工的深入采访。收集了现代城市的外来农民工的第一手资料,在报告里体现了我国的外来劳务工的一些共通的特性,有着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现实意义。 二、 基本情况 刘付阿姨是广东省化州市观桥镇人,化州与广西交界,属于广东省比较贫穷的地区。她告诉我原本化州属于茂名市,现在已经独立出来成为化州市了。她家有5个兄弟姐妹,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家虽然穷,但一家子乐也融融。结婚后生有3个儿子,收养了一个女儿 。刘付阿姨读完初中就被迫出来打工了,辗转于深圳的周边郊区的镇上打工,到现在为止已经换了好多次工作。经过差不多二十年的辛勤打拼,在深圳总算是暂时安定下来了,生活总算过得美满幸福。刘付阿姨性情极为乐观,因此在她面对困难时在能从容不迫的解决问题,一直走到今天。她走过的四十多年,在她身上写着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的经历。然而,让我深切感受到的却是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心里打动了我。 三、 读书时期 刘付阿姨农村的家很穷,她父母生了她五兄弟姐妹,她排在中间。生活比较清贫,他们一家人也生活得非常融洽。阿姨的父母靠耕地让他们五人都读上书,不过都是初中毕业就没有读了。唯独阿姨的大哥,是读完高中毕业的。刘付阿姨8岁开始上小学,她在校时成绩优异,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在中考中取得高分考上镇里的重点高中、也是唯一一所高中。刘付阿姨欣喜万分,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更何况是女孩子呢?读书期间的时候她每天还得上山砍柴、挑水施肥等粗重的农活。说起读书的时候,她就非常的自豪,她说她的成绩是在班上比较好的,考上高中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最后还是得忍痛放弃。因为家里只能供哥哥上高中,即使哥哥的成绩没有她好。在事隔几十年后的今天刘付阿姨回忆起这些往事,虽然对父母没有埋怨之意,但眼神里仍然透露出一丝遗憾。她认为这是合理的、正常的。哥哥是长子,应该学多点文化,家里让她读到初中让她学会计算、识字,已经很满足了。当时教阿姨的初中老师三翻四次的到她家给她做思想工作,希望她去读高中,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机会不可以轻言放弃,可是阿姨拒绝了,一方面知道自己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让她读高中,她不忍心父母学上加霜,另一方面她也明白家里是重男轻女的,因此也很知足了,因为她认命。她认为做人就应该认命,老天爷已经安排好一切,不由得我们想怎样就怎样。在当今的社会,农民工依然摆脱不了他们的命运,难道他们就应该将自己的一辈子都和那在那种面朝土、背朝天的农田捆绑在一起吗吗?然而他们相信知识能带给他们财富,却不相信知识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注:据阿姨诉说,她的哥哥也没有因为多读了三年的高中而找到一份优越的工作,从事的依然是建筑类的打杂工作,收入也不高。 四、 辗转的打工生涯 来自家庭的种种压力迫使她辍学了,这一年她才17岁。万分无奈的刘付阿姨默默地把眼泪藏在心里,毅然选择了到城市里打工而不愿意呆在家里种田,她决心要到外面去看一看。刘付阿姨重复着:“要到外面去看一看”这句话时我看到了她坚定的眼神。她和年纪相仿的村友一起到了中垌镇的一个私人承包的建筑队,因为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就跟着建筑队帮人起楼房。她负责的工作是搅水泥、搬砖、砌砖等。干得全是体力活,日晒雨淋的很辛苦。每天干十几个小时,报酬最多是七元钱/天,但是每天就是吃饭的钱也要2~3元左右/天,还要把打工的钱寄回家。刘付阿姨认为这样连自己都养不饱,更不提养活家里人了。半年之后,工资依然没有提高,阿姨犹豫再三决定回家继续耕地了。 回到家乡,除了耕地,她还继续打听哪里有工作的地方。她不甘心就这样在外面赚不到钱就回来了。半年后,又和村里的人来到了深圳的沙井镇交塘村继续干旧业,依然跟着别人的建筑队,用自己的汗水养活自己。吃的差不说,住的地方一样那么恶劣。他们一伙七人住在其中的一个同学家的哥哥搭的铁皮屋里,这种铁皮屋既不安全,也不卫生,图的就是它便宜。铁皮屋日间吸收了太多的日光,晚上人回来睡觉时就把热量散发出来,像个蒸笼似的,热得让人无法入睡。不过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工作回来太累了,也顾不上那么多,倒下就睡了。铁屋里不是一间间的隔间,就是一大个屋子,里面架起七八块大块的木板,四五个人挤在一张木板床上睡觉。 苦闷的打工生活让刘付阿姨还是回到了乡下,同样她认为这样赚不到钱。 在这半年,刘付阿姨认识到了现在的老公,虽然是别人介绍认识的,但他们也是自由恋爱的,很快他们就结婚了。半年后他们生了个儿子,不久刘付阿姨把她的儿子留给她的家婆带,自己跟着她的老公又来到了深圳龙华观澜。她老公则是工地的小包工头,而她依然跟着她老公做工地的活。 又大约半年后,她老公的包工活也干不下去了,于是买了一辆三轮车载客。刘付阿姨则来到了横岗镇,给一个制衣厂煮饭、做菜。这是她亲戚介绍的,不用做饭的时候,她就来到制衣厂车间,看她的亲戚是怎么车衣的,同时也看看别人的方法。靠着阿姨她天资聪慧,很快就自学成功了。没有人教过她,就凭着模仿、观察她就学会怎样用缝纫机和裁剪的技术了。农民工拥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智商,他们欠缺的只是平等的待遇和机遇。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同样也提供给他们这样的普普通通的机会呢? 很快,还是由于工资太低,刘付阿姨又选择了跳槽。她到了深圳的黄贝岭的一家食品加工厂,加工厂的活很简单,只需要刘付阿姨重复的操作同一个动作,就是把印好的标签往罐头上粘就行了,她们是采取流水线作业的。不分白天黑夜的干活,工资依然很低。这是让阿姨感到很泄气,虽然自己依然很勤奋的工作,报酬依然不高,还常常拖欠工资,待遇也非常差。农民工的工资始终得不到保障,也没有伸冤的门路,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农民工,而不是城市人。 多次的打工经验,告诉她帮人家打工自己总是赚不了多少钱。99年的时候,自己买了辆缝纫机,花了140元。在路边摆摊帮人修补裤脚、改衣服、修拉链等。这些活都是在那家制衣厂学的,现在总算排上用场了。她在东门进的货,布料和拉链,拉链是0.5元/条。给人修拉链每次大约收人工费3元。这样她就赚了2.5元/次。给人改衣服可以收费到4~5元/次。平均一天下来就能赚上20元左右了。一个月下来自己也可存上300来块钱了。生意好的时候可以做到40多元呢,不过生意差时却只有4、5块钱。但她觉得替自己打工,自己比较惬意,时间也可以自己安排。但是在街边摆摊风险就很大了,一怕巡管,二怕天气。在那条街摆摊的不只刘付阿姨一个人,但那些人都是卖小吃的多,所以巡管查得很严,而且也经常来。刘付阿姨也很有办法应付,选的是一个巷子的拐角处,巡管一来,她就往回抽,巡管就没注意她了。在街边摆摊的,日晒雨淋,热的时候晒得都快焦了,下雨又摆不了摊,自然生意就做不成了。用阿姨的原话说就是:“停手就停口。”这样持续了一年,由于街道管理越来越严,刘付阿姨又没法干下去了,只能被迫收摊。她也曾经想过租个正牌的档口做生意,但是租金太贵给不起,唯有偷偷摸摸的街上做生意。像这样有能力的、勤劳的农民工却得不到政府的体恤和帮助,如果能给他们提供廉价的摊位,想必他们也会很本份的在指定的地方做买卖的。 五、 落地生根 同样在深圳的黄贝岭村,有个亲戚的介绍,她进了湖宝家私厂里做临工。从事的是车布和裁剪的工作。她和张大姐一起合作负责家私的表皮的布裁剪,根据客人预定的模式进行。刘付阿姨做的主要工作是按规定的尺寸加上不同种类的海绵,做出客人需要的套,然后经过其他的工人装订上架子就能完成。阿姨的手法很简练,没有多余的工具:一把米尺量度尺寸,一台缝纫机,各种颜色的线圈,一把黑色的剪刀。这样通过自学的本领就能裁剪出漂亮的沙发套,基本上客人要求的模样都能做出来。阿姨不仅做沙发套,还有沙发上面放的抱枕,软绵绵的极为舒服。并且一般的车工她都能做得来。她们做的有的沙发金额达到一张有十万元的。可惜她们的工资是按件计算的,基本上是每件7元左右。因此阿姨的工资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老板在外面接到多少单,有单的时候就要和工友一起加班,没有单的时候一天只有六七元进帐。其实大部分的利润都是私人老板所得的。因此阿姨并没有因此而致富。一个月算下来也就是一千来块钱了。不管怎样,阿姨认为这样也算是改善生活了。但是厂里的环境很差,胡乱堆积的海绵,四五把吊扇、两台缝纫机。卫生条件就更加得不到保障,老板偶尔会来巡视一下工作的进度,但是神情总是像别人欠他许多钱似的。但阿姨觉得总比在街上摆摊强多了,起码不用日晒雨淋了。 据了解,厂里只帮他们买了工伤的保险,其他类似的医疗保险一概都没有买,因为老板知道他的家具厂的工作是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不替员工买工伤保险是自己笨了,出事之后自己要出很多钱的。因为他的工厂已经发生过多起的工伤事故了。虽然阿姨也知道其他相关的保险老板都没有替她们支付,但除了无奈和自己多加小心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因为她们还需要老板付她们的工资,她们只能选择服从。农民工是个孤立的群体,他们得不到援助,就像哑巴吃了黄连——有苦不能说。我们生来平等,既是同胞为何在政府援助的力度上,社会的关怀上,我们给予的却是那么吝啬。 阿姨性格随和,还是受到了别人的歧视。有些人背着她说:“乡下婆。”阿姨没有生气,只是苦笑着说:“我确实是乡下出来的嘛,在家我还是农民一个啊。”朴实的话中却刺痛人心,农民辛勤的一生,带来的只是遭人歧视,农民只是一种行业的身份,在我们的泱泱的农业大国,农民却在最低层。 六、 又逢“炒鱿鱼” 湖宝家私厂曾因一时的不景气,大度的裁员。刚稳定了一年的工作又没了,因为刘付阿姨是临时工,老板不要你就不要你,也没有签合同的,更谈不上付法律责任。刘付阿姨又失业了,恰好阿姨的弟媳妇生了儿子没有人手带小孩,阿姨就又回到家乡帮忙带小孩了。 七、 农村生活 阿姨的家庭就像普通的农村家庭,并没有什么特殊。在刘付阿姨没有嫁人之前,家里就是一间小平房。一家人以耕种为生,依村里规定村民每户平均可分得七到八分田,承包到户。刘付阿姨家分到最大的田面积为一亩四分,她们主要靠在所分到的地里种植禾,谷,花生和番薯等等农作物维持生活。阿姨说在好的肥沃的地就要种上主食,在一些坑坑洼洼的地(大概5、6亩)呢,就要种番薯、芋头和花生,这些植物命比较“贱”不需要人工怎么照料就能长得很好,施的肥料也很简单,用人、牲畜的粪加上石灰就能当肥料用了。并且一年可以收割三四次,没有饭吃的时候就最派得上用场了。番薯和芋头是最能填饱肚子的,通常那时候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猪肉。虽然家里养了猪、牛、鸭,但通通是拿去卖的,自家可吃不上,而这些牲畜也是他们家的顶梁柱。 阿姨得意的说,她在家里,放鸭子是最擅长的了,她一个人每次可以放50多只鸭子,并且每一只鸭子都被赶得听听话话的,没有鸭子在放养的过程中敢私自跑掉的。并且她养的鸭子每只都能长到5、6斤左右,结结实实的,可是在农村只能卖1元/斤,一只鸭子也只能卖5、6块钱了。据城市的市场调查所得,在普通市场的常价同样重量的鸭子也要卖到13、14块钱了。价钱是翻了2倍有多了。如果政府能多采取较高的收购价农民的生活质量就能早日得到提高了,而农民很多的牲畜都只是卖给一些相识的收购商,很多时候都谈不上讨价还价,往往农民就得不到更多的实惠了。 在农村生活,她7、8点就要出门去上山砍柴,直到下午4、5点才能回来,回来还得去井里挑水做饭。阿姨家有个大水缸,这些水是隔日挑好的,因为他们知道刚挑的水是不能直接做饭的,得让它沉淀一天,把沉淀物都沉底,这样的水才比较洁净。虽然农村没有城市里的净水系统,但依然有他们的“土方法”去适应这一切。 据刘付阿姨反映,在农村遇上天灾是最惨的。阿姨隐约记得87年发大水,她们村水浸的很严重,庄稼全部都被淹没了。那一年只能吃九尾粟、禾麦粥度日了。遇上这样的灾祸政府也不会帮忙,是让阿姨全家最苦恼的事情。刘付阿姨家是和政府买了很多保险的,但政府只有来收钱的,却从来没有提过“赔偿”二字。 险种 金额 受保内容 受保数量 田地保险 1400元/年 当遇上天灾,没禾割时提供补偿 7亩地 人生保险 5元/人/月 生病时,给予一定补偿 家里4个成年人 牲畜保险 50元/年 牲畜意外死亡 一条牛 87年大水灾,刘付阿姨家已经买了田地保险了,但是家里没禾割的时候,却没有拿到一分钱。村里的人到村政府去闹,都无补于事,有的人还遭毒打了,没有办法,大伙只能哭诉无门。人生保险阿姨家的成年人买了四、五年了,却从没有听说可以报销的。家里的唯一一条牛意外病死了,唯一的耕田的牲口都没了,依然还是没有得到任何赔偿。这让阿姨彻底的相信,政府是不可能相信的了,什么都需要靠自己。当受了骗之后,村民们就联合起来凡是这些有关农民保险之类的,都一概不会再交了。本来是很好的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然而现在却变成了基层政府人员贪污的幌子。这也难怪农民再不信任我们政府了。但现在让阿姨最感激的是,今年开始她那条村开始不用征土地税了。这大大减轻了阿姨家里的负担,因为不用交那几百元的税,家里种的粮食就能够自给自足了。 家乡的治安环境很差,农村现在很多人出来打工了,家里没人的时候,小偷就连窗也半夜偷走了。阿姨也很担心家里人的安全,但是为了生计,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八、 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化州带小孩一年后,湖宝家私厂的张大姐又通知刘付阿姨回来工厂帮她忙,一起干包工的活儿,工钱一人一半分。刘付阿姨说张大姐认为她人老实,因此叫她回去一起干活了。阿姨非常的高兴,此时阿姨的丈夫由开三轮车—— 摩托车——货车。她的丈夫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在深圳的一家运货公司里面当运货司机,经常运输货物给市内的一些大商场,每一次来回就能赚上50元。所以他们在梧桐山附近租了一套两房的房子。房子虽然不大,但起码现在起有一个安稳的家了。 阿姨生了一共3个儿子,两个儿子读完中专之后,现在就跟着他们的爸爸开货车了,阿姨总美滋滋的说,我们一出就出三台车。在家乡,她的家婆给她收养了一个女儿,和她的小儿子年级相仿。他们都跟着他们的爷爷奶奶在家乡读书,暑假的时候阿姨就把家人全接过来挤在这租的小房子里。三代人一起欢度暑假,她希望儿子和女儿出来深圳读书,认为这里的教育水平较高。但是孩子不愿意出来,认为这里语言不通,又没相熟的伙伴。并且阿姨也明白在这里的学杂费太贵了,给不起,但阿姨认为只要孩子有能力读下去,她就是拼了命赚钱也会供他们读。特别是她收养的女儿,不希望她像当年的自己,没有机会上学。希望她读大学,学电脑,只要女儿想学的,自己都想满足她。现在阿姨每个月都寄500元回去给孩子和老人当生活费。由于乡村没有银行,只能通过邮政储蓄局寄钱回家,这是他们村和外界金融交流的唯一渠道。 九、 简单的愿望 阿姨和她丈夫的感情很好,儿子们现在也能赚钱了,也很孝顺。阿姨现在其实可以享享清福了,但阿姨还在湖宝家私厂做那份工作,平均下来也只有900元左右。但阿姨认为现在能赚多少就赚多少,帮补一下家庭。如果阿姨每天只能挣6、7元/天的时候,来回梧桐山和工厂之间的车费就要6元了。阿姨依然坚持下去。阿姨从来不敢想在深圳市区买上一套房子,她喜欢在家乡那里起一栋房子,一家人都能生活在一起,家乡空气好,物价又比较便宜,在那住上一辈子就满足了。 十、 结束语 刘付阿姨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凭着她坚韧的毅力继续谱写属于她精彩的篇章,衷心的祝愿她能早日达成她的简单愿望。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6/9/12 0:26:38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