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物流
20070709024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感
继前不久读过毛泽东同志的社会经济类文章《寻乌调查》之后,我有幸又品读了一篇关于社会经济调查的巨作,也就是费孝通教授最著名的《江村经济》;费孝通教授所著的《江村经济》( 英文书名:Peasant Life in 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之后的几十年间多次再版重印,成为中国社会学者和国外对中国感兴趣的社会学者的必读书。 此书是费孝通的博士论文, 由其导师英国杰出人类学者布·马林诺斯基推荐出版,并亲自作序。最先以英文出版,此书1985年由戴可景译为中文出版,现在在社会上中英文版的《江村经济》都可以买到,可谓是来头不少啊,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读完了《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是一本人类社会学专著,我本来以为这么专业的书籍一般人都很难读懂它,那些教授级的人才能揣摩到它的味道;可是看过之后我发现里面并没有所谓的专业术语,连我这种普通读者也可以轻松阅读并理解它的内容。书中生动地以科学和真实的手法描述了江南水乡江苏吴江开弦弓村农民的日常生活,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在书中老先生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此外,此书虽已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它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他充分认识到,要正确地解决实际困难,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费博士看到了科学的真正价值在于为人类服务。对此,科学确实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当学者被迫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的教义的需要时,科学便被出卖了。在欧洲某些国家里就有这种情况。
读了这本书,最初的收获是发现自己日常的生活、理所当然的思维惯式在费先生以开弦弓村为缩影的传统生活格局下找到了来源。 虽然生活在大城市里,但是骨子里仍深深浸润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当时的开弦弓村正经历着由传统经济格局向合作、集体作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格局变迁,由此而产生的生丝价格下降、佃户地租负担沉重的经济波动时期,并由此呈现出从经济领域延展出的其他领域的变迁,如妇女地位、礼节性支出、结婚等方面的微妙变化,下面就我在书中所阅读到的这些典型特征,在整理的基础上,谈一些看法。
土地问题 传统的农村经济体制是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支出由家长严格控制,父母的权利在子女逐渐成长为一个完全的社会人的过程中也经历着这样一个变化:从经济控制到享受瞻养的“情感权利”,而瞻养也反过来是子女用以表明传嗣合法的权利。 提到遗产的继承,就不得不涉及到土地的继承与处理问题。由于逝去的长辈对后辈仍有影响,比如宗教观念的影响潜移默化地使子女不敢随意变卖土地,认为他会触怒死去的长辈的灵魂,但传统经济受到的冲击使得下一代出现经济上的拮据,他急需要一笔钱而变卖土地,在土地的占有问题上,反映的不再是一种伦理关系,更多的是一种金融关系,这种纯粹的金融关系与经济衰落息息相关。但仍保留田底所有权,因此那些在农村中超过90%的拥有不到10亩的土地,这些剩余劳动力成为佃农,由于他们的耕作是“靠天吃饭的”,又由于经济萧条,地租成为贫农沉重的负担。土地问题的困境在于农民可在土地上得到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国民党的政策都用以反共,共产党土改后又把在红色地区的土地收回,使得土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人口与土地 在费先生所调查的这个村子中,可以发现人口与土地的紧张关系:人口众多而土地稀缺,而妇女在干农活上的帮助是有限的,也是受到限制的,所以会产生剩余的劳动力而导致妇女进城镇打工,这又导致了家庭关系的变迁。 另一方面,村里不多见的雇工制度也是人口多而土地少的体现,因为这个制度会使得人口膨胀的弊端更加突出而已,但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个村子的自我调节作用:在土地稀缺的前提下,孩子的出生率自然受到了节制;大户人家即使仍维持着可观的土地面积,可是土地面积的扩展不是一个短时期就能完成的工程,所以他们的下一代所面临的土地困境也会最终导致人口与土地的比例趋向平衡。 不过这只是费先生的预测,农村的人口问题不及牵涉到土地,还有职业的分配等一系列连锁问题,这必然牵涉到人口的流动,以及导致传统格局的进一步解体,这是不可避免的。
传统家庭新格局倾向 在传统模式的家庭中,妇女的地位是由其对家庭手工业——丝业的贡献确立的,以及母凭子贵都体现了经济作用在农村中对家庭的直接影响。书中所提到的婆媳关系,“回乡”型与“上山”型婚姻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倾向,可以看到新媳妇在开始一段新生活时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而经济的变迁,尤其是传统的蚕丝业在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冲击下,急需新技术的补充,在这样一个转折时期,导致了家庭矛盾、分解的问题。比如由于农村的劳动力分配接近饱和,或贫穷的无地居民,子女会进程务工以赚取工资,这种新的收入来源则会导致子女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私人财产,而当父母发现后,一旦引起家庭矛盾,则很可能会导致分家产以求经济独立的情况,因为一旦子女成为社会上完全的独立成员,则会要求相当的经济独立,包括对物的支配权,也就是俗话说的“別籍易财”。 经济衰落给传统习俗带来的冲击在于,一方面农民会尽可能将礼仪上的开支推迟,比如娱乐性占较大比重的宗教集会被迫暂时取消、在结婚的重要问题上出现了特殊情况如晚婚情况的出现、“小媳妇”的过渡时期特有的现象(虽然可以节省结婚时一大笔开支,但导致亲属圈子得不到扩展的深远负面影响,因此村民也认为之可以是短期行为。) 丝业的衰落,妇女也不被允许在农田里劳动,则最终导致妇女走出农村,到城镇谋生的高度流动性,妇女职业的转变使传统的夫妻关系必然会呈现新的变化,进而导致整个亲属关系的变化、组合,这也是工业化所带来的在其他领域所引起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