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李佳敏:调查需要真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103

调查需求真

——读《寻乌调查》有感

14经济班 20140700123 李佳敏

《寻乌调查》总共五章,毛泽东在开篇就介绍了他所做的调查的基本情况以及他调查寻乌的原因。与我平时看到过的调查报告不同,毛泽东并没有安排“背景”这一章节,这点使我有些儿疑惑。学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我认为,无论学习还是研究,了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非常重要,这有助于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但当我读完整篇文献后,我发现一开始是我错了,是我没有理解毛泽东这篇文献的性质,这篇文献是一份真真切切的调查,而不是调查研究,所以根本就不需要现代文献所谓的“背景”,它反而为我们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背景,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证据。这篇调查中,毛泽东对每一部分都进行了精心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完整。其中,他花了较大的篇幅介绍寻乌的商业和旧有土地关系,这两章也是我感受比较深的部分。

毛泽东开篇就提到他于大革命时代在湖南做了五份调查,于井冈山时代做了永新、宁冈调查。可见,他所做的调查都有一定的时代特殊性。我们知道,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暴动是当时中国的时代主题。对阶级关系、土地关系等进行调查与剖析,不仅是时代变更所需,更是共产党夺取政权所需,同时也是人民脱离贫苦所需。根据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毛泽东做这份调查于当时的共产党而言可谓意义重大,特别是旧有土地关系和土地斗争这两章。

从农村的人口成分到对各个阶级的剖析,再到各个阶级间的关系,毛泽东介绍得非常详尽,每个细节都叙述得非常准确。就地主而言,毛泽东进行了非常严格细致的分类。首先他把地主分成了两大类——公共地主和个人地主,对于这两种地主,他又进行了严格的细分——将公共地主划分为祖宗地主、神道地主和政治地主,将个人地主细分成大地主、中地主、小地主。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小地主和富农的差别——小地主是半地主性的富农,而富农是另一种比较富裕的农民。在列举当地的地主阶级时,毛泽东会逐个介绍他们的政治身份以及反动与否,后来又介绍了地主对生产的态度和政治态度。如果没有仔细思考,可能会不知道他这么写的用意。考虑到毛泽东革命领袖的身份,我觉得他把地主介绍得这么详细是为了表明为什么在当时地主阶级是受红军讨伐的对象之一。同理,看完对农民阶级的介绍,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当时共产党要发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写到这里,我似乎能够理解为什么毛泽东要把调查做得这么详细而且不做半点分析。正因为他把每个部分写得太详细、剖析得太准确了,所以他根本不需要进行分析,很多问题的答案就直接摆在我们面前。这点我在后面的土地斗争也有所体会:关于禁止离婚的问题,为什么贫农男子无力辩驳,而富农男子可以以强硬的态度为自己说话?当我看到这里时,我立马可联想到毛泽东在前面对贫农与富农的详细叙述,所以我非但不会觉得疑惑,而且马上就能把这种现象的缘由想明白。我认为,这篇文献之所以能给我带来这样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毛泽东进行叙述时的准确性。

关于寻乌的商业,毛泽东重点从各种货物去剖解寻乌城的生活情况和组织内容。在我看来,对于每一种货物,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叙述,毛泽东大体上是按照这么一个思路进行介绍的:货物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来自哪里,又销往哪里)、货物的品种特点及价格、全城卖这种货物的店铺的基本情况(店铺多少家、各家开店本钱有多少)、店主的身份地位与家庭状况、雇工情况、店主与雇工的关系。就以“裁缝”为例,一开始,毛泽东按是否使用机器,介绍了全城裁缝店的基本情况:用机器的十三家,手工三家。刘芹英、黄嫂子等十二人是用机器的,使用机器的裁缝店的资本是买一架缝纫机的本钱(缝纫机从一等到三等分别是二十多元、七八十元、三四十元)。接着,毛泽东通过叙述民国九年缝纫机的引入,以及机器引入之后不同时期人们对衣服款式的喜好变化,并通过手工制衣与机器制衣在生产率、工价、货色上的对比,解释了机器驱逐手工的原因。最后阐述了全县机器化的趋势。在对“裁缝”这一部分介绍进行分析之后,我不得不赞叹毛泽东的笔法。他思路清晰,从裁缝店的分类介绍到机器驱逐手工的原因阐述,再到机器化趋势的叙述,每个部分的衔接起来,顺理成章。

这份调查的每一部分,都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比如介绍剥削状况的部分,毛泽东采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向我们再现了地主与农民的对话,这不仅将地主与农民间讨价还价、相互道苦的场景展示得活灵活现,而且还为这份调查增添了一些趣味性。从这些对话中,我看到了苦苦向地主借钱、哀求地主放宽还债期限的贫农,也看到了不留情面、残忍剥削贫农的地主。因为我懂一些客家话,在看这部分对话时,我会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他们说话的语气、神态,再联想到现代也有类似的场景——以生活艰苦为由讨债拖债或讨价还价,所以我觉得这部分特别有意思。另外,阅读后两章时,我从某些小细节发现了毛泽东认识问题的一些思路。比如,他通过寻乌各区的田地分配速度认识到了做土地调查要找对方法,通过分田问题认识到了土地的肥瘦分配问题才是土地斗争的中心,还有很多细节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2/7 19:15:47
当前页:1/3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