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王启煊:江村之美,于行于思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212

 

                  江村之美,于行于思

——读《江村经济》有感

 

谈及太湖村落之景,脑海中浮现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句“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的景象,温婉而隽永,秀气而庄重。位于太湖南岸的的开弦弓村,是众多具有苏南韵味的小村庄中的一个。千百年来,这里既没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也没有独特的人文建筑,更没有出过家喻户晓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然而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它,使江村之“美”名扬世界。我笔下这片读书笔记的题目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江村之美于“行”,如费先生等国内外学者在开弦弓村进行的实践、探索之行使它别具研究意义的韵味;其二识江村之美于“思”,费先生在《江村经济》中的思考饱含智慧,无数后人研读此书的启发和思考闪现着思维的光芒,我也尝试在此文中浅谈自己的思考。

正如马·林诺夫斯基在序言中所预言的那样,此书让我们注意到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国家。费孝通教授是受西方教育的熏陶的中国人,在这本书中他没有持着偏激爱国者对自家文化的论调,也不存在着崇尚西化的“海归”对自家传统的诋毁,而是站在了中立的位置上审视现实,阐述着作为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这本书着眼于一个中国的小村子,可它却能使我们的视野放至整个中国;书中展现的江村,更像是中国——或者至少是南中国——的一个缩影。无论是从它的家庭与婚姻、财产与继承,还是它的社会与结构、生活与产业等等,一切都成了读者可以眺望中国的窗口。

在读此书前,我先关注于费先生编写此书时身处的社会环境——届时日本侵略了大半个中国,1937年下半年日本侵略者将锋芒指向了长江流域,在作者走后没多久长江三角洲,即作者所调查的区域便被占领。中国的大门被迫洞开,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被新兴起的资本市场不断冲击,由于小农经济社会的相对落后,它的脆弱性也十分明显,于是便引发了江村的大变迁。即使一些传统的文化、风俗习惯依旧留存,许多隐性的因子却在悄然变化。比如国际间工业竞争能力的加强,使得江村的家庭手工丝织品失去竞争力而导致价格下滑,江村人赖以生存的家庭事业正走向消亡;再比如副业收入的减少,还导致了农业资金的外流,农民越来越穷,农村越来越萧条——这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又比如农村土地制度得不到根本的改变,农民的生活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外来的冲击极有可能把日益贫困的农民逼上梁山。

费孝通时代的中国是一个贫穷的中国,费孝通并没有从政治或者经济的方面去描述中国,而是从一种社会学和生产关系方面去看。我曾读过关于《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的作者李昇明先生探讨费孝通先生为何能成为大师的一篇采访稿,李昇明打了个比方,他说“费先生认为自己做的是村子五脏六腑的解剖,把村子看成一种生命的运作体系”。可见《江村经济》就是一本了解社会生命的著作。读完此书,再了解了费孝通先生的一些背景资料,可知费孝通先生其实是抱着找到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执念的,“把中国人民送到工业社会的彼岸”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使命。同时,作为一个人类学者,他也懂得再适应的过程是何等的困难,这一过程必须逐步地、缓慢地、机智地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他深切地关注到,这一切改变应是有计划的,而计划又必须是以坚实的事实和知识为基础的。

《江村经济》最初给我的感觉是通俗易懂;待稍微深入进去后,我们才发现它已经为我们踏入中国农村这一重要而宏大的调查领域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范本。在我读书的习惯中,我总是尝试着对文章的章节进行分解归类。以便于我梳理作者成文的线索,以更好的理解作者的真意。对《江村经济》的十六章,我将前言和调研区域归为“写作背景介绍”,将家、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归为“由家至社区的扩展”,将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归为“社区生活”,将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财产与继承归为“金融与社会资产”。其中,“金融与社会”一部分的内容最是精彩,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费先生看到了开弦弓村的研究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开弦弓村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因而可以作为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的代表性例子。

在“农业”、“土地的占有”两章中,费先生提出了土地对于农业的约束和土地占有对于社会经济体系的影响。从书中可知农村社区与土地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我觉得其中一句话可以解释原因——“占有土地的动机与这种安全感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农民的恋土情结其实源自一种本初的保障情怀。现在乡村进行的土地流转,或许会使这种对于土地的感情、或者更现实的说这种保障难以得到保证,这也许将会是土地流转和集约化发展的一个问题。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2/11 1:04:49
当前页:1/3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