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朱晨萍:变化中的家乡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349

变化中的家乡

朱晨萍—20140700187

 

若是说读寻乌的时候是带着一种对未知地域的好奇与探索,那读江村的时候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对熟悉地域的亲切与共鸣。没去过江苏的农村,唯一去过的南京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只是那绵延不断的城墙,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城市建筑趋同化的感慨:怎么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这当然和我当时没怎么细致观察有很大的关系,但我现在对比杭州、南京、广州等城市,繁华的商业街道都是很类似的。

作为一个中国江南农村长大的人看江村,不得不说费老还原的江村和我回忆中的江南农村还是很相近的,尽管现在的农村变得越来越“城镇化”?不知道“城镇化”这个词用得对不对,反正现在的江南水乡总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受,即使像龙门古镇、乌镇、周庄这些最大程度保留了白墙黑瓦的地方也无法带给我记忆中村庄的宁静与祥和,大概是游客太多、商业气息太浓重的缘故?就像我所在村子里,许多老房子都因年久失修坍塌了,现在几乎都看不到白墙黑瓦,取而代之的是小洋房、小别墅。即使是村里最穷的几户没有能力建新房的人家,内心大概也有一颗跃跃欲试拆老房子建小洋房的心。不是说这些改变不好,这是时代所趋,没有东西会停滞在某个时点毫无变化,只是终究少了很多味道。就像村里的农民们希望开发的进程再快些,政府拆迁能尽快落在自家房屋上,拆迁之后就去城里买房的心态,开发大概是村民们喜闻乐见的吧?尽管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一些最重要的东西。

甘阳教授在《<江村经济>再认识》中点评道:《江村经济》一书以小见大,以中国江南一个村庄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等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来探讨中国基层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在当代条件下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可能的应付之道。甘教授对江村经济的剖析暂且不说是否是费老的真实意图,然江村经济确实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土人民中间进行观察的结果,费老对江村这个微型社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中国的农村情况,保留了一个极具参考意义的切片,至少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很有共鸣。尽管江村不像寻乌那样有翔实的案例数据作支撑,但在从小在江浙地带农村长大的我看来,是相当还原的,虽然地域和时代的差异仍然存在,我也有一些不能够完全理解的东西。因为我并未亲身经历过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受到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所带来的村庄的变化,而处于一个从农村迈向城镇化发展的过渡状态,尽管我本身并不喜欢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某些变化。

费老的语言简单易懂,没什么艰涩难懂的词汇,更像是一种介绍性的描述。“开弦弓的“脊梁骨”系由三条河组成,暂且定名为ABC。河A是主流,像一张弓一样流过村子,开弦弓便由此而得名。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拉开弦的弓。”这是费老对开弦弓村得名的描写,很有意思的是我所处村庄的邻村,如“马山村”、“馒头山村”、“青江村”之类也都是因为这样简单的起名方式而得名。尽管费老对开弦弓的地理状况描绘的并不多,但其对长江流域的地理概况、经济背景、村庄还是相当准确的,无论是四处可见的人工河渠还是接连不断的一片片的稻田,还是“米、麦子、油菜籽、鱼、虾、蟹”等等当地的产物,于我见来都是异常亲切的。唯一在我的印象中有出入的地方大概是开弦弓的蚕丝业,因为我所在的村子除了生产大宗的稻米,附带生产少量茶叶以外,并未种植大量的桑树,尽管杭州本以盛产丝绸、龙井出名。费老提到“外来户”的时候说“凡是外来户都不是农民”,一开始觉得挺疑惑的,怎么外来户就不是农民了?我们村里的外来户多是农民。后来想想现在的农民指的是有农村户口的人,而不是费老笔下的拥有土地耕种的村民,这大概也是时代的差异带来的概念上的区别。不过就如费老所述,“只要外来户保留着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且本村人注意到这些差别,那么外来户在这个社区内总是过着多少有些见外的差别”。我们村里的村民可能会以“外地佬”这类带有些许贬义色彩的词来称呼外地人,尽管外地人可能会与本村村民结为夫妻,然其生下的孩子仍然可能被称呼为“外地人的小孩”,可见外来户融入一个村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尽管他们久居于此并为村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江村会给我带来共鸣的原因,因为实在是有太多相似之处了。

    看《家》这个章节的时候,对于农村经济负担带来的“溺女婴”、“流产”现象,内心还是略感压抑,但费老的视角始终是冷静客观的。“人们并不为这种行为辩护,他们承认这是不好的,但有什么别的办法避免贫穷呢”。最初看到“溺女婴”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重男轻女、旧社会陋习,但费老从内在人口稳定机制和经济价值的角度出发,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现实原因。就像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丢失的女人与茶叶价格”,随着茶叶价格的提高,能够从事采茶工作的女性劳动力的相对价值也随之提高,溺女婴的现象也就减少了。如果做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带入过多的个人情感,大抵是做不出客观准确的调查报告的,要学会放下情感这副“有色眼镜”。当今许多社交媒体为了写出所谓触动人心的新闻调查,总是会使用一些煽动性的词语来影响人们的判断,现如今在看到这些文章的时候已经学会了扪心自问一句:真相是什么?学习了这门课,不会再随着大流人云亦云也是一大收获,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不会轻易下结论。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2/15 0:28:02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