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王启煊:探寻乌的唯实之路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129



        探寻乌的唯实之路

                                    ——《寻乌调查》读书笔记

(一)我的阅读体会

如果不是《寻乌调查》为我一门课程的学习任务,我可能一直没有机会翻开这本书。名为“调查”的书籍,往往给我一种枯燥、冗长的印象,它们往往不如散文及小说那样容易激起我情感的共鸣,让我积极地调动思考。然而读罢《寻乌调查》,我发现了其中的别有韵味。中国乡村城镇的基本基调就是柴米油盐姜醋茶的琐碎生活,芝麻绿豆大小之事。但是毛泽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恰好把这种细细碎碎的乡村城镇的味儿给写出来了。同时,文中处处浸润着这位革命家、思想家对当时中国农村现状的剖析和思考。

我认为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我们都会在不同的环境下、通过不同的作品去认识同一段历史,我们通过不同作者笔下的角度,加以自身年岁叠加而渐深的思考,从而对同一段历史产生不同的思考和体会。作为文科生,诸如“土地革命”、“阶级分析”这些高中历史课本中的知识对我而言并不陌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些毛泽东同志思想的闪光点我们也耳熟能详。到了大三年级,通过阅读《寻乌调查》,我得以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片段、对毛泽东同志丰满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寻乌调查是一条脚踏实地的路,是一条唯实的路,是深入实际、不浮躁不浮夸,不仅接触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接触到事物的本质的路。它是调查者“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的”路;它的现实指导意义,小至个体的学术研究,大至整个中国的发展道路。《寻乌调查》中最精彩的部分,便是毛泽东先生在此文中展示的统计方法和调查方法、所展现的调研精神,这些对作为修读经济学系的我从今往后如何更好地进行实地调研颇有启发。因此,这篇读书笔记中我除了谈谈自己对这篇调查总体的阅读体会,也会结合《寻乌调查》的调查方法、调查精神、现实当下现代人的现状,阐述我自己的思考。

(二)“才人”毛泽东与寻乌

我们中国大多数家庭现在都遵循“精英培养”的思路,我们的父母愿意花大量的金钱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出国留学,在顶尖院校中接受“系统训练”,在西方教育环境中学习“精华”。父母不仅在教育方面为我们尽可能地创造更好的机会,更让我们去修习艺术、学习乐器、培养运动技能、参加兴趣课程。可以说,我们获得了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所有条件。但是毛泽东先生,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文化水平只是一个中专生,他不像我们这代青年人那样在名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没有像《江村经济》的作者费孝通先生那样留过洋。但是毛老却能在诗词、书法、历史、军事、哲学、社会学等领域都能够取得泰山北斗一样的傲岸成就,即使在他逝世四十年后,他仍令世界上无数的学者、青年高山仰止、为之折腰。这是为何?

回顾毛泽东的一生,我们知道,社会调查是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起就有的“爱好”,早在学生时代起,他就和蔡和森、萧子升等同学一起在湖南农村做过很多调查工作。毛泽东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意识到对中国的农村地区做深入调查的必要性、重要性,并且利用 “放大镜”来仔细观察当时的寻乌,直到最后将该地区各种非常具体的政治区划、水陆交通、商品种类、商业活动、土地关系、阶级状况、土地斗争等等观察,记录得毫厘不差。毛泽东曾经说过:“要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就必须对中国的农村进行认真的调查。”因此,《寻乌调查》可以说是他积累了很多年经验,在有了充足资源之后最终得到的成果。这样的毛泽东,他的《寻乌调查》在平凡中展现了一个让我们都难以逾越的高度。这其中展现的调查精神、学术能力,以及对中国农村的深切关注十分令人惊叹,或许也就不难理解,即使他出身平凡,却依然能够成为中国的领袖,成为一代才人。

回归到这篇作品,调查地点寻乌位于江西、广东、福建三省交界之地,它是一个山区,但却有邻近粤赣的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商品流通的主要集散地。在艰难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这个三省交界的小城,毛泽东作为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事无巨细、详细调研,详实获取了当地农村和工商业状况。寻乌县是毛泽东选取的一个典型样本,作者的立脚点是乡村商业,通过微观调查,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分析寻乌山区的商业运作,和附于其上的各种风俗制度。

我从文章中了解到,毛泽东通过分析旧有土地关系,了解各阶级和阶层的政治态度和力量对比,并且尝试搞清楚中国革命到底要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为了获得更多读书笔记的写作灵感,我观看了央视《重返寻乌调查》的一段视频,其中谈到了毛泽东做寻乌调查,直接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地问题。比如说在当时的中国,一个非常尖锐和突出的问题便是“富农”的问题。富农占有许多的土地,力量也相对强大,富农政策的重要性就在于要找到一个方法,在不太损害富农利益或者说少损害富农利益、也能争取富农对革命理解支持的情况下,确定土地政策,力争得到最大多数的农民的拥护支持。这不是一个容易找到解决方法的问题,但却是毛泽东对寻乌进行调查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寻乌”的现实思考

温故而知今,古亦为今用。我最大的体会,是亲临现场、脚踏实地,才能深入群众,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寻乌调查的过程就是了解群众所思所盼、体察群众冷暖苦乐的过程。毛泽东开展寻乌调查,亲临寻乌,来到工人、农民、商贩中。他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推心置腹谈心,坦诚沟通,让群众敞开心扉、知无不言;他与群众一起生产生活、同甘共苦。正如毛泽东所说,“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袋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便是这样子解决了。” 我们所学习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绝不是书本上的一句口号而已,更是一个科学的方法论,也可以说是我们体会到的“寻乌精神”,这对我们人民的公仆、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国家可以说提供了一个借鉴的典范。

有人会提出质疑,我们现在身处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通过强大的网络和数据库,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搜集到许多资料和调查材料。那么实地调研是否就可以被取代?事实上,我们科学技术的发达应该是有助于我们的调查工作的,它为我们提供更多样化、更科学化、更完备的调查手段。但是无论坐在电脑前的搜索、还是办公室里的汇报,都无法代替实打实的基层调研。只有“双脚踩在田间”,我们才更可能获得真实的、充分的客观依据,和丰富的、现实的感性材料和情感体验。

其次,我们的调查,要注重广泛收集材料。《寻乌调查》不仅收集能直接说明寻乌商业及阶级状况的材料,而且收集能间接说明的材料,如当地故事、俗语、民谣等,反映当地民情风俗,也可见作者广泛收集材料的耐心与恒心。虽然与《江村经济》细腻描画的语言相比,《寻乌调查》相对枯燥,但是毛泽东使用的调查材料生动、真切,使文章又具有了一定的可读性和韵味。比如在分析寻乌城民国初年一些商店很红火,到民国十一年渐次衰落时,毛泽东采用了这样一段材料:“主要原因是市场变动了——洋货市场代替了土货市场……其次是因为子弟很多,生长在那封建经济家庭里,大漂大赌,大吃大喝‘练腔调’,把个家门了了。那时候,寻乌城东小学是个有名的‘毕业公司’。全县地主子弟练腔调,无出息的,拿了钱去这个公司里坐三年,得到文凭,就大摆其架子,用他们的名片上‘城东小学毕业生’几个字,回到家里骗祖宗,什么叫骗祖宗呢?第一是刚毕业的时候,祠堂里头照例赏给毕业生一些钱,叫‘抢花红’;第二是每年和那些秀才举人有功名的平分学谷;第三是每年祭祖完毕和有功名的分炸肉”。

其次,便是探究问题的深度,要耐心细致、刨根问底,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毛泽东在调查中,采取的是极尽全面的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方法。正如他所说,调查要深入,要了解一处地方(如一个农村、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问题(如粮食、货币)的底里。以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便容易找到门路了。《寻乌经济》以寻乌为“麻雀”深入解剖,《江村经济》以开弦弓村为缩影反映中国江南村落的一般现状,这二部伟大的作品无一不是采用这样在一个点上深入继而可广而推之的方法。对于研究问题,毛老对我们的教导是,“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种研究方法是显然不对的”。

比如,我一直较为关注的是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它的迅速发展及潜力使它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因此也吸引了无数的企业想投入其竞争中。但是众所周知,在中国美容化妆品市场上,中高端市场基本被外资、合资企业所占据,本土品牌既面临国际大品牌的竞争压力,本土品牌之间尤其是新兴品牌之间也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中国的化妆品企业,要想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就要去调查中国的化妆品市场。中国国土辽阔,国民人均经济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区域市场差异也较为明显,因此更需要脚踏式的的调研、客观公正的分析,搞清中国化妆品市场的走向和趋势,再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理念,以适合市场的需求。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与教科书上的教条理论去,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找到门路

最后,我们党、我们国家如今倡导的“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三严三实”等方法,无一不能从《寻乌调查》中追溯到精神根源、方法根源。感谢这篇伟大的作品,不仅让我们一睹伟人的风范,更为我们开启了一条唯实的路,或许这才是我们的发展要走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2/15 19:55:01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