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吴漪涵:读江村,也读费孝通先生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236



读江村,也读费孝通先生

 

我想若非课业要求我应该是不会有机会阅读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的。习惯了碎片化阅读一贯的少内容与多归纳带来的 “精简性”,以及目前所接触的多数偏向分析为主的少素材性的调研报告带来的印象,我再来读这种细致性的经济调查报告是很不习惯的。尤其起初,每每读完一小节都惯性地圈圈划划,想机灵地去除一些可以去除的“非重点”来“归纳”出点什么简练的语言以方便总结,但在经历这种多素材的叙述与分析后,每一段文字都能让我感觉到其不可缺少的客观存在性,这让最开始妄想 “走捷径”的我感到十分疲倦,几个章节拖了好长一段时间反反复复看了这忘了或记得了那忘了这,圈出的所谓重点不断堆叠至满眼都是重点……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一次吃力不讨好的一事无成。后来时间临近,索性抛离起初的阅读方式,单纯地将之作为一本普通的地方风土人情读物去阅读,反而在这些简朴文字的叙述中逐渐认识了江村这个地方,逐渐通过费孝通先生的“摄录”品味到他所想表达的他认识的江村与这个地区的人文与经济。也逐渐“认识”了费孝通先生。

所以阅读此书之后,如果让我给后来的阅读者建议,我会给出的首要建议应该就是摆正阅读心态,要跟《江村经济》的作者费孝通先生一样,做一个耐心的读者:他耐心细致地读了江村这个地方,客观描述的同时以自己的视角分享了他对这个地方确切的分析,而我们也应该去戒除浮躁,以尽可能平和的心态去读他所介绍的江村,才能更好地在这些简单的描述性语言中去领略费老分享的江村,并去思考江村。不知表达是否清楚,但摆正阅读心态很有必要。

                                          

先来简单说下《江村经济》这本书吧,本书的前言其实已概括得十分精确——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那个时期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而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书便以实事为依据加之理论思考说明了这个当时正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从全书的结构来说,书里首先简单描述了调查区域的情况及为何选择江村这一调查区域,其次详细介绍了江村的社会结构关系,具体落实到家庭、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拓展、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等等,然后讲了关于土地再生产的问题,以及最后对中国的土地问题的总结与思考。这一个个的部分看似零散孤立无谓,其实前前后后都有紧密的联系,像第二章对选择的调查区域经济背景的简单介绍与后面第七、八章对江村农民以从事农稻种植为主要职业的详细讨论,及第九章所详说的受工业革命影响的衰退的蚕丝业都有前后的联系;或像本书第七章的“人们吃的肉类仅有猪肉,由村里卖肉的人从镇里贩来零售。食糖、盐和其他烹调必需品主要通过航船每天上镇购买”,在第十四章介绍农民通过航船购买食品这一贸易途径时也有详细的介绍,通过这种联系能更让人鲜活地去了解江村居民生活与贸易上的联系。所以,借用费孝通先生自己的话说,“必须要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也要同它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他制度联系起来分析,以达到对情况的适当的阐述”,这话说的是关于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分析,但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吧。

说起来,江村这个地方, 若非费孝通先生的研究应该就是一个大多数人或许一辈子都闻所未闻更遑论关注的长三角地区的小村庄, 不过因为费孝通的记录与分析, 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在许多拜读过费老调查报告的读者心中应该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费孝通先生, 一个非常出色且能耐心做研究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笔下的江村是鲜活的,如果做个比拟,费孝通先生不是如同一个电影导演般去通过镜头传达自己主观性的东西,也不是只是一个记录者,单纯地收集素材积累展示,他更多像个摄影家,通过文字摄录,像摄像机一样拍摄下江村这个小地方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所记录也有所选择,有客观的事实也有理性的分析与思考,这种细致、严谨、踏实与善思的研究精神是值得人叹服与学习的,尤其联系到费孝通先生的这份调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结果”,为何这么说?具体说来,我在阅读这份调查报告前面部分时是经常出现一种代入感的,这是因为报告里述说的一些地方风俗与我自己家乡的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所以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在看自己成长的地方一些“旧俗”的错觉。我不是很清楚其他地区的情况,不过上世纪30年代长三角的江村,与我成长的那个90年代末20世纪初的广东沿海小镇在一些事上的相同可能并不只是这两个地方的共同之处,如《江村经济》第二章里对村里外来户与移民“多从事特殊职业及生活上一直未被同化”的描写,与我幼时记忆中镇子里“外地人”的生活情况不谋而合,当然,相较十几年前现在开放接受许多……总而言之,情况是有相似的,而我想强调的是,我在阅读这部分的时候会想象,倘若我自己是个调查者,我能否像费孝通先生一样善于去发现身边这些随处可见的事并去分析其所含有的道理,是否会像他一样客观地去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而非对一些事只抱有理所应当的看法就不去深究其间的涵义,答案是否定的。对熟悉环境的调查一方面有助于素材的取得,但在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自己的思维与判断,“想当然”的主观思维是该克服的一大困难,而如书中关于婴儿的高死亡率与当地人迷信“鬼怪恶煞”故恶养孩童以期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现象,这两样习以为常的事能想到之间的联系并客观分析是难得的。费孝通先生书中有一些地方读时是有加了他自己的判断而非只是客观地陈列事实,但其中大多时候他附加的分析是理智且客观的,因此让人信服的同时也让人叹服。用为《江村经济》做序的布·马林诺斯基的话说,《江村经济》可“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这就恰好呼应了,回看我国人类学与社会学在学术上的发展道路, 费孝通先生与他的学术都是极好的范本吧。

再说到费孝通先生通过《江村经济》所表达的“情感”,这也是这本书不同于普通调查的意义所在。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中淋漓尽致地揭露了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普及文化教育问题、医疗卫生问题、人口生育问题、家庭与婚姻问题、亲属家族关系上等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环境住宅问题、衣着营养问题、农业生产落后和土地所有制问题等等。费孝通先生这本书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如布·马林诺斯基说的,能让人感受到他“态度尊严、超脱与没有偏见”的观察特征,而上面这些社会性问题的提出,也能让人感受到他作为当时一个年轻的爱国主义者对农民受困旧制度的遗憾与沉痛。他通过调查江村这个微观社区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在揭露了农村社会的弊端的同时,也分析了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经济水平与发展严重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他也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看法——“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他也指出了乡村工业对农村摆脱贫穷落后的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开办乡村工业,才能改变农村的闭塞状态,才能让先进的现代科学文明进入农村,因而破除封建迷信观念的存在。

最后,还是要佩服费孝通先生身为一个调查者、科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开始看的《江村经济》是纯文字版因而不知清楚后续,后来收集相关资料时发现了费孝通先生1985年第三次访问江村的照片,回想其1936年费时两月对江村初访后写下的详细调查与分析,又得知他初次调查后还有第二次与第三次的回访,这其间跨越近50年,除了其脸上的岁月痕迹让我感慨外我更多地是对他这个调查者、这个科学研究者责任感的肃然起敬。布·马林诺斯基说“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类学当然是最艰巨的”,这不仅需要研究者懂得获得调查素材的技巧,需要研究者对调查素材有思考,更需要研究者坚持,更需要研究者对于调查的责任感。这也就是“一个实地调查工作者的最珍贵的成就”吧。

 

14级经济班 吴漪涵 20140700158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2/20 18:48:39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