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15 陈倩婷 :寻乌杂谈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084

寻乌杂谈

《寻乌调查》这篇社会调查报告全文接近十万字,内容非常的细致全面,可以说是刻画了三十年代中国小县城的全貌。作为一篇社会调查中的范文,非常值得阅读学习。这篇读书笔记我将分两部分来写,先写我是怎样读这篇报告的以及阅读时我最直接真实的阅读感受和心得体会,再来谈谈我从中的收获。

(一)

我平常看的书不多,类型也几乎是文学小说,而社会调查报告还是头一次阅读。调查报告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有艺术性的文学加工,而要求客观、完整、准确,所以趣味性是没那么强的。所以一看《寻乌调查》篇幅不小,浏览开头几页,记述非常翔实全面,例如一些商品的价格来源历史都会罗列出来,刚开始还是有点担心自己会沉不下心来细读。

所以我决定先通读一遍,在自己有感悟有思考的地方,用铅笔划下,通读全篇之后再回头重新梳理这篇调查报告的脉络,细读自己铅笔做了记号的部分,与前后文比较。

首先说说自己通读的时候遇到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1.         《寻乌调查》写于1930年,当时的物价水平和当下相差甚远,而报告里的商品价格、利润 、商家的成本、开销等都用货币价格衡量,我很难理解那个金额跟今天相比,是一个多大的概念,只能通过它们彼此金额大小的相互比较,得知当时商业情况。例如在水货那部分中写道“海参 每年用三两百斤,比鱼翅生意大得多,每斤二元八九毛”,“冬菇较好,两块零钱一斤”,而当时杂货店里令人尊敬的“先生”一年的最高薪俸才不过八十元。一位先生花光所有薪俸才能买下二十斤左右的冬菇或海参,由此可见当时的物价贵,人力资本非常便宜。另外可以得知当时的冬菇价格非常高,与海参价格相近,这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现在的冬菇按不同货色,价格从四五十人民币到八十多人民币不等,而市面上的即食海参三四百一斤。

2.         我对地理概念不够了解。寻乌是介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一个县城,这个县城有多大,相当于什么级别的行政,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后来我通过类比我家乡的小县城,就比较好理解了。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我家乡即是调查报告里多次提及的兴宁。兴宁和寻乌都是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县,而我也从小住在县城里,能更好地理解一个小县城的商业。再者就是调查报告开头介绍的寻乌的政治划分和水路陆路等交通,涉及很多地方,不同的地理位置,想要脑海中有个清晰的认识并不是那么容易。不过这些也并不十分影响后续的阅读。

3.         自己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时代背景不够了解。30年代正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时期,距离封建统治的结束也才不过二十年,这个大背景下的社会是具有非常明显的阶级划分的。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才会把阶级剥削看得更深刻透彻,这也是后来我看完《寻乌调查》之后,才明白毛主席写这篇报告的目的所在——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情况,深入了解阶级矛盾和剥削,才能更好的开展土地革命。

接着谈谈我在阅读时的直观感受和体会。

前面说到刚开始阅读时会觉得有些枯燥无味看不下去,但越往后看会越来越喜欢,让人觉得有意思。我大概是从“木器”那一部分开始,觉得《寻乌调查》非常有趣,就只想听毛娓娓道来,于是一口气把剩下的全部看完了。因为毛泽东写得材料文笔流畅,采用了较多的客家方言和民谣,增加了材料的生动性,让人读起来趣味盎然。因为我是兴宁客家人,看到文章中提及自己家乡时,会特别留意一下,能在毛主席的笔下看到自己的家乡还是难免有些小兴奋。尤其是看到客家话时,倍感亲切,也有一点惊讶,原来自己常常说的东西用客家话写出来是这样子的,(例如菜板的客家话写做“砧板”,而我们也确实是这样叫的,炒菜的锅我们叫“锅头”,称别人我们叫做“渠”)。甚至有些由来我自己都不知道,竟然是毛主席给我科普了,例如是骂人火板子,原来是因为火板子(火料子)是做下等的棺材的,于是人们才会破口大骂人“火板子夹的!火料子装的!”以前我只知道有这样骂人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通过《寻乌调查》也是增长知识了呢。另外通过这篇调查报告,了解到了很多旧时代的东西,例如各种阶级啊、时代动荡带来的商业兴盛衰替、人们的发型服饰的演变、当时的学堂······而且毛的文笔真真是好,他笔下描写的社会景象非常有画面感,“买牛的,背包袱子的,四乡到城里来打官司的,往赣州读书的,变把戏的,卖膏药的,算八字的,和尚化缘的,行医的,看风水的,唱叫化歌的”,当时读到这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啊!

(二)

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寻乌调查》,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社会调查是一门大学问,做好的社会调查更是一门艺术。下面我来浅谈一下我读《寻乌调查》的收获。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7/11/28 23:12:15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