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李晓琪:读寻乌 明调查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393


读寻乌 明调查

李晓琪 20150700046

 

寻乌和江村,实际上先看了一部分寻乌,后又跳至江村,江村光看了两三页又跳回了寻乌。最后寻乌读剩一章又重读起江村。好在一口气读完了江村。虽是反复,但是确实每次读看回前面的笔记,感悟理解并不相同。由于先写了江村的读书笔记,江村更多是是谈及自己对于费老呈现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农村生活缩影现象的思考,虽也有部分谈及研究方法以及对现代部分研究的思考,但更多是从内容和写作本身谈及自己结合经济学视角对社会现象的剖析,读来熟悉感和新鲜感同时迸发,想阐述的想法也更多。那此对寻乌的记录,则有所侧重,想从调查方法的视角切入。

  寻乌自然前期的阅读是觉得枯燥的,甚至是比自己平常阅读文献还觉得漫漫无期好似走不到尽头般。但后面看到许多细节,也有了一种在看似于乡志或纪录片之感,宏观的磅礴大气和微观的烟火味都融合在字里行间。若对自己的故土有这般详尽的了解,自然是一份珍宝。阅读江村,阅读那个年代的中国,看清过去看清生活。阅读寻乌,阅读的则是一方土地的你我他,看清的是隐藏的政治和商业。寻乌自然比江村更为详实,更为准确,更为全面,光是全文的框架就比一般的研究完善的更彻底,更别提具体的内容了,甚是小到个体层面的经历。江村梳理了其中的前后逻辑,寻乌则是更为直接赤裸裸的将客观的摆在眼前,但不是说寻乌逻辑不够清晰。读寻乌,可以做到将你需要的可以直接提取,犹如查字典般。从调查的客观行、准确性来讲,寻乌更胜一筹,在不考虑具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量的情况下。

  为何说寻乌写的是政治和商业。首先,从前言,我们可以看到毛写到本文的调查对象中,明显缺失了中农、雇农、与流氓,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对部分低层人民眼中社会现象的呈现,且调查会成员大都是有过"政治和教育"背景的,他们在获取原始材料的过程中是否保证了客观和真实也不得而知。需要明确,想要调查的对象同借助的调查对象并非一回事。就如,想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并非只通过大学生来调查,旁观者的视角也是极重要的。读寻乌,不知为何,立场鲜明感始终存在。做调查的目的到底是基于政治的探讨还是商业的了解?结合历史知识来看,毛做寻乌调查更多可能是基于对革命问题中对土地问题的了解,这也与后文的脉络相一致。毛在前文中提及富农问题的了解,可以猜想了解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这是为后面革命做准备。不过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调查目的,认真二字始终是这篇文章的核心。 

至于商业方面,毛通过"清单式"的呈现,满眼繁盛。价格、品种数量及品质差异、竞争对手、商业或盈利模式、需求量、供给量、消费者偏好种种均可找到,活生生的市场调查。无论从商业经营还是政治阶级的身份定位,能窥探到种种,为后期的工作提供了份相当充实的"情报",称之为档案数据库也不为过。从寻乌调查来看,不难想,毛的调查大纲是十分清晰、明确的。不过我们有可以看到数据也并非真正全面,例如一些商品的价格是售价而非进价、成本价,这对深入了解商业是有一定欠缺的。 

谈及调查方法,寻乌更多的只是呈现了最终的成果。当然,这样的成果必是建立在高投入的基础上的,结合学生的能力和范围,我们也许只能做到其中的某个切片。寻乌从文字呈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调查该达到的标准,它是标杆性的结果。读寻乌,首先,明白社会调查的四要素——准确、全面、客观、真实。虽是基础要素,也没多少人 真正实现落地。寻乌在这四要素的高度,前文我已简单提及。后面想具体结合自己字大学两年半通过做调查课题的经验,谈谈自己最终的报告同寻乌的对比。

 

首先,选题的价值性,无非具有社会意义,调查过后,如若没有明显活直接的对策建议,至少是提供给需求者全面和细致的现状了解。谈及对策建议,过去我或者可以肯定的说,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会认为调查过后没有基于自己调查的针对性建议,那这样的调查时无意义的,或者说价值不大的,亦或这样的调查是不完整的。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自然就需要对调查内容作出判断,例如你觉得某方面是人们的现有的或标准化的认知上是有差距的,那么这个不足时要弥补的,要同通过可行的措施来实现完善,或者说你觉得某方面的成果是已"达标"的,这样的经验、模式的是可借鉴或可复制的。纯粹无任何判断的叙述时难以达到的,因此,对于寻乌的客观,我认为是我们需要靠近的。作者若是作出了判断,便会直接对读者产生影响,导致潜在过度解读或偏差,即便读者可以不认可作者的观点。客观报告应当没有任何立场,让读者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或者说我认为,既然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判断或者说没有判断调查容易失去了调查的价值本身的意义,并非不可作出判断,只是判断应当是无倾向的,但是有方向的,或者可以是多维度的,围绕着客观发散的。 

其次,调查的可行性和调查的方法工具。寻乌的调查是大规模的,投入成本极高的。对比如人大的中国家庭追踪数据库的构建,先将投入成本,无论是时间还是物质成本,都是极高的,这当然也就进一步提高了调查的价值性,这样的调查是可以用市场价格来标示的。同样,寻乌调查的人力成本是极高的。而作为大学生在面对这样的社会调查时,由于缺乏资源、资金,我们更多时候是选择回避,当然如果我们的调查有 "迫切的价值性",寻找支持可能就也不是难事。从寻乌我们可以看到,毛在选择调查团队时,是明显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的。调查团队成员一是都曾有经商或教育经历,二是都是共产党员,三是在当地都任过职,且职业大多数有代表性,四是年龄分布,涵盖了青年、中年、老年。能利用其经验、人脉、资源协助毛开展调查。调查的可行性既看参与调查成员的能力,也看呗调查对象的可接触性。寻乌中关于部分个人的信息需基于一定的转述介绍或已有文字信息记载,结合自己的课外社会调查经验,当调查对象过于敏感时,调查难度会明显加大,需通过一定的中间组织如常戒粗到该敏感群体的对象获取帮助。 

真实的社会调查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若是通过访谈或者是问卷,是得不出寻乌这样的调查作品的。我所理解的社会调查还需要从受访者的神情、态度、话语去判断其是否在说真话,甚至更为基础的是在传达想要了解的问题时,还需要保证没有引导受访者的错误了解等等。语境的压迫性和语境的熟悉从都会影响调查成员提出了解问题的方式和内容。从寻乌的调查内容来看,调查内容可能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没有主观评价的了解,因而也减少了对社会态度测量的误差,更多的是对客观的人、物、事的描述。社会调查不适宜于探索性的研究,也不同于当期主流经济学的实证数据性研究。小规模范围内例如乡镇、社区(江村和寻乌)都是,这样的横向调查容易做到有效、全面,但如果是大规模的纵向的交互式的全面的调查则十分困难。调查研究可能只能做到了解已知现象的数量分布,但难以窥探到新现象。寻乌和江村很大层面都是设计社会活动,但没有对复杂的社会态度进行调查。一定程度,寻乌可能在前期调查过程的可学习性是我们难以了解接触到的。仔细想想,例如这些数据到底如何来?数据普通人如何获取?从文中提到的"开座谈会形式",为何选取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总之,我想这些都是基于毛有这方面的人力资源调动(当时寻乌是苏区,毛已处于一定的领导地位),毛本身自己的经历和能力(能够清晰明确需调查的内容,显然有些问题不是平常聊天访谈就能获取的,这应该是毛主动思考提出的,毛在分析、懂识别调查来的信息有效性的能力,以及毛自身所处的社会觉得定位和丰富的知识支撑,毛自身的丰富游学经历等等)。 

简而言之,毛的身份容易调动普通人获取不到的资源,但同时也是基于毛当时所处的地位做的这项调查才有意义。 

最后,由于江村中也谈及了家庭婚姻、男女地位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显然,毛意识到了女性个人自觉的初期,也意识到了后期革命中女性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同江村中费老对女性长期处于弱势的地位不同。谈及此处,是由于调查目的不同或者说调查者实际上关注的群体偏重性不同,在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中,显然也就有了差异。实质上,从这些文字背后,读者除了获取到对调查对象的潜在环境下的物质生存和精神状态认识的判断,也能感受到作者背后的态度。还是那句话,纯粹的客观不等于没有价值判断或观点判断的产生。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8/1/3 11:49:50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