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马慧心:细致又全面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364


    

《寻乌调查》读后感

20级经济学 马慧心 20200731004

1930年5月,红四军攻克寻乌县城,毛泽东利用红军在安远、寻乌、平远分兵发动群众的机会,在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协助下,在寻乌开展了20多天的社会调查,后来整理成《寻乌调查》。寻乌调查是陂头会议之后,汀州会议之前进行的,毛泽东认为他当时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还没有全般了解,同时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

寻乌县地理位置特殊,位于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是江西赣州和广东东江地区商品流通的中转站、物资的集散地,商业比较发达,且已开展土地革命,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相差不远,调查清楚寻乌的情况,就能对其他县的情况有所了解了,选择其作为调查对象具有示范意义。寻乌县代表了三省的普遍情况,所以能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极好地提高了调研效率。“我们研究城市问题也是和研究农村问题一样,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种研究方法是显然不对的。”毛泽东认为不能浮光掠影,不能蜻蜓点水,必须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调研,要将一个地方研究透彻。

《寻乌调查》共五章,对寻乌县的地理交通、经济、政治、阶级进行了全面并且系统的考察分析,不仅做了现实的考察,还进行了历史的追溯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寻乌县的政治区划和交通,为后面具体内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以寻乌县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为基础,介绍了寻乌县的商业,从“门岭到梅县的生意”、“安远到梅县的生意”等具体与其他地方的商贸开始,后讲解了各类商品在寻乌县的情况,包括市场、种类、人员等,覆盖了生活的全部方面,得出“寻乌城是这样一个手工业商品和资本主义商品交战表演了剧烈的荣枯得失的地方”这一重要结论。第四章开始进入深层次的旧有土地关系,从九个方面对寻乌旧有土地关系加以调查。第五章集中介绍了寻乌的土地斗争,涉及土地以及各种要素的分配方式等17个问题,还进一步深入到了“非农民是否分田”等问题,可见毛泽东主席对寻乌县的土地状况不仅仅是调查记录的工作,更是有很深刻的思考。这一点也是我们在进行调查研的时候需要学习的,深度思考是调查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没有深度思考,我们很难从调查中获得我们要的内容,我们要做到深刻思考与精细调查相贯通。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农村调查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调查研究思想与方法对于开展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的关键期所作的重要调研,分别从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土地斗争五个方面进行调研研究顺序有逻辑性,由浅入深,从小到大,从整体到局部,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

第一,调查内容翔实准确,数据精确,说服力强。这篇调查运用了大量数据,摆出了大量具体事实,体现了严谨的调查态度。比如,运用了具体的数字描述寻乌与其他县的陆路交通距离、货物价格和重量等,“一条经过吉潭(三十里)、澄江(六十里)、盘古隘,通筠门岭(一百一十里),为兴国、于都、会昌通广东的大路。”,“澄江圩每圩从门岭来的油约有四船(门岭肩挑到澄江下船),每船装油十二担,每担约值小洋三十元,每年以百圩计算,约值十五万元。”,读来让人既觉得严谨又觉得真实度高,可见调查需要有真实且准确的数据才具有可信度。

第二,调查的内容既细致又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庞大、繁杂的寻乌县体系。在第三章寻乌的商业第八节寻乌城中,列出了二十五个小类,选择以贸易往来的商品作为切入口,主要以介绍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为主,如盐、杂货水货药材等,涵括的商品详尽、品种丰富,包括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具体和系统地描述,能够使读者在心里构建出一个寻乌城的形象。越详细的调查就越深刻,事无巨细的研究既让人对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形成具体了解,又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严谨与认真。

第三,所用语言平实易懂,既有利于这篇调查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也体现了其真实性,贴近人民,同时还引用了很多当地的方言和俗语,适合农民阅读,激发农民革命热情。比如寻乌的习惯话:“嫁姑娘卖奶子,都要还埃。”文章中引用了这句俗语,这是债主们对那种“可恶的顽皮农民”逼债,逼到九曲三河气愤不过的时候说的话,随后文章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也是经过调查核实之后的结果:“读者们,这不是我过甚其词,故意描写寻乌剥削阶级的罪恶的话,所有我的调查都很谨慎,都没有过分的话。我就是历来疑心别人的记载上面写着卖妻鬻子的话未必确实的,所以我这回特别下细问了寻乌的农民,看到底有这种事情没有细问的结果,那天是三个人开调查会,他们三个村子里都有这种事。

第四,实地走访调查,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防止了片面化的产生。寻乌调查座谈会的组织者是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其余访谈对象主要涉及10人,均为颇有见识的当地人11位调查对象颇具代表性,从年龄上看,最大的62岁,最小的23岁;从职业上看,有县委书记、各级苏维埃政府委员,也有军人、商人、农民和教师。这样由老中青三代、拥有不同经历的人员组成的调查对象群体所提供的信息,相对权威细致,也为准确全面获取寻乌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保证。除通过座谈会掌握寻乌基本情况外,毛泽东还在当地走访了47家商店和94家手工业店铺,以了解其所经营商品的来源、种类、销售额、行业竞争等情况。这些商铺涉及木器、伞、裁缝、黄烟、药材、水货(列出39种商品)、屠坊、豆、油、杂货(具体列出洋货131种)、盐等23个大类,几乎囊括当时南方城乡商铺的所有类型。毛泽东亲自主持了每次调研会,这对于把握调研方向,防止调研对象走题,推动调研深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是以一个真正的调研者身份开展调查的,他真心诚意地去了解情况,“这回到寻乌,因古柏同志的介绍,找到了郭友梅和范大明两位老先生。多谢两位先生的指点,使我像小学生发蒙一样开始懂得一点城市商业情况,真是不胜欢喜。”用谦虚的态度去调研,所以能得到调研对象的认可和欢迎,使调查更顺利和真实。

第五,运用调查研究来掌握实情是制定政策前的必经步骤。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改造中国,改造中国需要形成正确的政策,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就必须了解中国,所以进行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寻乌调查》成文于红军开展土地革命的前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对解决土地问题的不同认识。中央在政策上的变化,使毛泽东意识到要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关键是要深刻认识农村的阶级状况,尤其是认识富农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农村社会中的地位。通过调查,毛泽东对于寻乌富农的情况有了深刻了解,对于农村的阶级状况也有了基本认知,这些成果为中国共产党后来提出没收地主土地、抽肥补瘦、抽多补少等土地政策提供了基础。《寻乌调查》具有针对性,带有很强的判断性和变革意识。毛泽东在这个调查中,其实是想了解农村的阶级和土地情况,从而探索如何制定、调整具体的土地改革方案,如何推行革命。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言:“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

现在在寻乌县这片土地上,《寻乌调查》的具体内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寻乌调查》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要将调研方法与调研态度融合在一起,发挥实事求是精神传承和发扬《寻乌调查》调研方法与调研态度。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22/10/7 22:14:57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