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点调查
|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6987 |
|
少一点视察,多一点调查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人力资源管理 唐文倩 20040703043
读了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心里一直不能平静,一篇如此朴实的文章即使在七十年后的今天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甚至给我们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敲响警钟,有醍醐灌顶之感!它揭示了社会调查的实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为领导还要“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当今很多领导,把调查当视察。《反对本本主义》直观的告诉我们,所谓调查和视察有着天与地般质的差别。
视察与调查有相同之处—了解情况。即都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到另一个单位了解情况。 但同是了解情况视察与调查却有许多不同。 视察一般指上级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到下级单位了解情况。视察是居高临下。 调查既包括上级对下级,也包括平级之间,还可包括下级对上级。调查是平等相待。 视察一般指单位对单位。视察的“公”对“公”,很容易官样化、程序化, 调查既包括单位对单位,也包括人对人。调查的人对人则体现人性化。 视察如果是越级,如省的领导到基层的企业或农户,市的领导、县的领导、区的领导、乡的领导都要陪同,下级不陪同,下级不礼貌,下级不陪同,上级不知路。视察很容易前呼后拥、兴师动众。 调查可以一竿子插到底,不需要层层级级的下级陪同。调查可以实现轻车从简。
视察的基层单位一般由下级选定,就很容易内部圈定、事先准备,视察中的访问对象由下级安排,就很容易造假作秀。视察中有层层级级的官员陪同,就容易报喜不报忧,很难听到真实情况。 调查的基层单位、访问对象、谈话内容都由调查者确定,就容易见到和听到真实情况。
视察时一天或几天之内要走几个市、几个县、十几甚至几十个基层单位,难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视察时领导确实很辛苦,但这种辛苦是劳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分的劳力就会影响人的注意力、思维力。一天到晚东奔西跑、忙忙碌碌,就很难坐下来认真看书学习研究问题。
调查时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待在一个或几个单位,可以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过去领导到基层调查要与基层群众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因此一提到基层有些干部就“谈虎色变”,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同”已没有那么可怕。调查时领导还会很辛苦,但这种辛苦是劳心。领导要随时回答和解决群众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没有服务人民之心,没有服务人民之才,也许根本就不敢下基层。
视察时下级总会请领导作指示,不如此下级会有对上级不恭之嫌。其实这也非常为难领导。一个领导再有本事不可能事事精通,即使是事事精通也不可能一两小时的视察就能一语中的。有时领导还真看出点门道,但前呼后拥的部下和记者在场,领导也恐怕偶尔失言。凡事总有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讲不出针对具体基层单位的个性和特殊性的话,就只能讲共性和普遍性的话。这些共性和普遍性的话报纸和文件上都有,讲与不讲其实都一个样。如果视察是督查讲讲是宣传上级精神倒也无妨。但领导每处视察都是讲报纸和文件上都有的话,给群众的印象是该领导只会讲现话、官话、套话,没有水平,反倒有损领导形象。
调查则不同。见到听到的有真实的、有虚假的,有正确的、有错误的。领导当场完全可以一言不发、守口如瓶,对见到听到的完全可以用一段时间去认真消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然后一语中的、一言九鼎,领导的水平、能力和威信可以大大提高。
视察见多识广、高屋建瓴,能够发现共性的问题、指导全面;调查可能坐井观天、以偏概全;提倡视察者如是说。而其实特殊性总是存在于普遍性之中。解剖麻雀可以以小见大、可以发现事物的全过程、可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点带面是我们的一贯工作方法。
我们党有优良传统——三大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要求我们的理论要到群众工作的实际中检验是否正确;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要求我们虚心听取群众对工作的批评;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要求我们时刻“人民的冷暖记心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因此,毛泽东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毛泽东是调查研究的典范。 毛泽东在调查中的扎实作风首先表现在“眼睛向下”,而不“昂首望天”。1930年11月6日,毛泽东从峡江去吉安布置撤退工作,7日宿东塘,8日到吉安,即使在这种紧急关头,沿途也做了东塘、大桥、李家坊、西逸亭等4个乡(村)的调查)。他对于向下作调查的热忱和踏实由此可见一斑。他为了了解中国佃农的生活情况,曾与佃农张连初一起长谈,细算了一个三口佃农家庭全年田收、喂猪、砍柴或挑脚、工食省余等4项收入,以及食粮、猪油、盐、灯油、茶叶、工资、种子、肥料、牛力、农具消耗、杂用等11项支出,其中仅农具消耗就排出了犁、铁耙、耙头、锄头、打禾桶、箩筐、络脚、鸢箕、撮箕、风车、晒谷用具、南盘、米筛、推子、碓等15种,逐年折旧,算帐精细,最后得出“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的结论。毛泽东调查作风的扎实,令人叹服!他批评有些人“饱食终日,坐在机关里面打瞌睡,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对人讲话一向是那几句老生常谈,使人厌听。”他告诫许多干部同志“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
其次表现在“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毛泽东身为党、政、军的重要领导人,深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他在面向中下级干部特别是各界老百姓作调查时,总是虚心求教,平等讨论,亲自做记录,决不假手于人。他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
再次表现在态度诚恳,善于和群众交朋友。毛泽东曾这样介绍他自己的经验:“怎样使对方说真话?各个人特点不同,因此,要采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群众不讲真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来意究竟是否于他们有利。要在谈话过程中和做朋友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逐渐地让他们能够了解你的真意,把你当做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
这些年来,我们的一些领导同志虽然也搞调查研究,但作风却很浮,不扎实。有些人整天坐在机关里,挂一个又一个电话,发一张又一张报表,向下级索取情况,催要数据,一点儿也不体谅基层同志工作的甘苦,一点儿也不思索基层这样报上来的情况和数据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即使去了基层,也是住进高级宾馆,不接触群众;或是坐着轿车,前呼后拥,这儿停停,那儿转转,“蜻蜓点水”,不求甚解;或是到处题词、讲话、接见、剪彩,自以为是,形式主义。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一双草鞋一把雨伞深入调查,终于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大声疾呼农民运动好得很,并从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刘少奇也重视调查研究。他亲自调查研究、亲自起草《中国土地法大纲》。为了公共食堂撤与不撤,他在长沙郊区的一个生产队一呆五十七天,找社员谈心了解情况。
调查研究是如此的重要,因为指挥员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密细致的调查。 调查研究是如此的重要,因为(经过调查研究制订的和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制订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都需要我们认真调查研究。尤其是医疗改革如何进行。病人是如何说?医护人员是如何说?医院的领导是如何说?医政管理部门是如何说?医保管理中心是如何说?城里人是如何说?乡里人是如何说?药厂是如何说?药商是如何说?发达地国家现在如何搞?不发达地国家现在又是如何搞?……。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需要我们走出去、请进来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而不是照抄照搬、更不是闭门造车。
我们诚恳地大声疾呼,“少一点视察 多一点调查”。
|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6/5/9 9:07: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