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冼颖瑜、梁丽霞、高燕兵:
刘柱强:返乡调查日记
陈浩鸿:liuheqai
董磊明:村将不村——湖北
黄宗智:舒尔茨理论的对错
李秀林等:黄石村的服务业
陆雪玲等:东江河上的平凡
薛雁等:黄石村外出打工调
陈彦涛等:琐碎的农村生活
严伟坚等:一个多种收入的
薛雁等:黄石村的外出打工
张威等:黄石村的医疗与医
张威等:黄石村的政治与
薛雁等:黄石村的加工业调
张威等:黄石村的农地与农
连滩镇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谌新民、杨永贵:民工短缺
郭璐:黄石之旅
林雨浩:西南村调查
高广成下乡日记2篇
 

郑连娇:沙北回忆录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911

回忆沙北村的点滴生活经管学院2004级物流管理 郑连娇 20040709006 我们都会向往大城市的繁华生活,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早已习惯了以车代步,以键盘代替钢笔,以快餐代替家菜。生活的方便与快捷让我们每天都步履匆匆,形单影只。回忆起那段日子,在海鸥岛的每一天,让我感受到了另外一种生活。纯朴的风土人情,和蔼的父老乡亲,走在街上,会有热情的村民笑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就高兴地答道:我们是华师大的学生,来这里体验生活,做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 第一天,11月13日。期待,更让我们喜出望外。出发的那一天,天空裹着一层厚厚的白云,阳光也像是透不过气,迟迟也没有露出端倪。立冬刚过了不久,凉凉的风扑打的我们的面孔,多穿了件外套也似乎有点不够。我哆嗦着向着不远处张望着,盼头看接送我们的车。那一天,11月13日,我们经管学院物流班的同学们拖着笨重的行李集中在学校楠园后的候车亭里。提着各种生活用品,我们要出远门了——目的地:番禺区海鸥岛沙北村。说是远门,其实也并不算太远,都是在广州这个繁荣的都市,也同是我们大学城所在的番禺区。如果走在现代城市的标志性交通设施——高速公路上,全程也不过30分钟。9点40分左右,接送我们的大巴来了。凑巧,太阳公公也出来了,也许是要为我们送行吧,温暖的阳光照在小山上,也照耀着华师的沥青校道。我们安放好行李,踏上了里程。据资料介绍,海鸥岛①得名于岛附近的小山上的一棵大榕树,那里总会有成群的海鸥栖息、繁衍。从高高地天空俯视,它就像一片绿绿的叶子,迸发着生机与活力。四面环海的海鸥岛,地处珠江入口,面临狮子洋,是一个典型的珠三角河流冲积而成的内河岛,为珠江主航道和莲花山水道所环绕,其西距番禺市桥中心城区约10公里,面积约36平方公里,现在海鸥岛上还生活着19000多农民。它与南沙的黄阁镇、东莞及规划中的广州新城隔海相望,虽然具有黄金区位优势,但却没有桥梁、公路等交通设施,一海阻隔,海鸥岛便成了世外桃源。如果翻开历史的卷册,我们还可以知道,从明朝后期开始,东莞、顺德、中山的难民才陆续迁到该岛上,民国时基本形成现在的村落格局,人们以打鱼、耕田为生。与莲花山隔海相望的海鸥岛,树荫寂寂,鸟儿吱吱。1994年,全长1400米的海鸥大桥建成了,贯穿全岛12公里长的水泥主干道也开通了,岛上的居民们结束了这与世隔绝的生活,开始了慢慢地接触现代化的概念。习惯了校园的读书生活,三点一线的在校园里不停地轮转。徜徉在校道上,亲切地与同学打招呼,还不时打骂聊天,谈笑风生;安坐着课室里,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却总免不了会开开小差,打打瞌睡。对着电脑屏幕,忙碌着敲打着键盘。听听音乐,看看动漫,泡泡图书馆,逛逛商店……游走在宿舍、教室与饭堂之间,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而今天,我们却来到了一个全新地方,不是学校忙碌而又多姿的生活,也不是家里自在而又悠闲的生活。在那里,我们是个陌生的访客,在那里,我们是个纯粹的调查者。出发之前,老师让我们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也叮嘱我们要与村民友好相处。带着学以致用的想法,带着体验生活的念头,我如弦在弓,期待着这五天的农村调查生活。一路欣赏着番禺的风景,它地大人少,是一块等待开发建设的金刚石。远远望见风景名胜莲花山,看到了那尊有名的观音像,我们奔过长长的海鸥大桥,终于来到了海鸥岛,沿着水泥路,我们的大巴慢慢地驶进去。中午11点,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来到了沙北村的村委会。大巴停在沙北村的一条水泥桥上,我们兴奋地下了车,拖着行李徒步走在村的道路上。村民们不禁投来了诧异的目光,看着我们这一群人大包小包的样子,思索着我们的来历。我提着袋子,看着周围的环境,却想起了历史上记载的知青下乡的事件。毛泽东同志一声号召,知识青年来到了农村,下田种地。傻傻地也给自己这样的感受:今天我们大学生、知识青年也来下乡了,重复着历史的片断。一到村委会,当地的干部们就热情的招呼我们。安顿好行李后我们就围坐在大餐桌上。这里临时搬来了桌椅,特意为我们准备午饭。不一会儿的时间,就上菜了。大家一起围着大桌子,在树荫下,共享着同一盘菜,俨然有大锅饭的味道。那盘菜,算不上特别,简简单单的青菜炒鸡肉,但我们却吃得津津乐道。大家庭的感觉,有说有笑,不分你我。这里有露天的庭院,翠绿的树儿,还透射出缕缕阳光。别致的餐饮环境,原家味的饭菜,连老师也吃得开怀。享受完美味午饭后,我们便耐心地等待着我们要入住农户家的户主的到来。这次调查,我们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三四人为一组,分别入住一农户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切身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趁着这段空闲的时光,算是带着一副调研的眼框,我不停地东张西望,观察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村委会位于当地勾东一街5号。它右侧是一所已经废置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而对面也是一间废置的沙北影剧院。它是一栋两层的楼房,有六间房间,集多个办公室内于一身。一楼分别有广州市番禺石楼镇沙北村村民委员会、番禺县石楼镇沙北村经济合作社、石楼镇沙北村计划生育协会、石楼镇沙北村计划生育办公室、消防安全委员会、石楼镇沙北村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站以及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等四个办公点,二楼则是中国共产党石楼镇沙北村支部委员会和番禺沙北村经济发展公司两个办公点。并没有粉刷的外墙隐约能猜到其年龄也应该有十多年了,另还挂有一张由中办番禺区组织部颁发的写着保持党员先进性,机关百村结对子的牌匾。办公室对出的庭院并不大,有一个小小地用竹子搭成的停车点,另一头是大约有厨房,在楼房地左侧是厕所。没有我们平常看到的冠冕堂皇的政府办公大楼,但办公室里基本的办公设施,如电脑、打印机等一应俱全,其他生活等配套设备也算完善,可以说是麻雀虽少,五脏俱全。村委会外面,是专门公布村委的各项事务的宣传栏、公告栏,分别有沙北村党务村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廉政文化宣传栏、法律政策宣传栏、禁毒宣传栏、石楼镇沙北村计划生育专栏。另外还有一张用红纸贴着的应征光荣榜。恰逢刚好是当地征兵的日子,在街道上也挂着用红纸黑字写成的保卫祖国,是每一个公司的神圣职责的自制横幅。据当地村干部说他们是刚好早上才开了个会,纸上写着的也是各个志愿参军者的亲笔签名,以表明他们参军的决心。用笔记录着身边的一切,用记忆去回想这方土地。我们到村委的时候适逢是附近沙北小学放学的时候,看着那些可爱的小朋友背着书包,三五成群地走出了校园,欢欣雀跃。不禁想起小学时候的自己,似乎也一样稚嫩,一样的傻气。而此刻,他们又要去上学了,同样经过附近的小卖部,会去买点零食,解解嘴馋吧。小孩子经过的地方总会热热闹闹,笑语不断。天真烂漫的可爱面孔,蹦蹦跳跳地小巧步伐,回忆总是美好的。想念童年,每一个有趣的故事总会吸引我们,每一个好玩的东西总会留连我们。由于我们所要入住的农户没有来接送我们,于是我们只好在郭支书(当地村干部)和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了农户家。下午1点10分,我们终于来到了要调查的地方了——沙北村沙头西二街三巷13号。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笑容满面的阿姨,她热情的招呼我们进去家中。阿姨是家里的女主人,名叫霍桂莲,只见她穿着一件白衬衫、一条黑裤子,束着一头长发,简单朴素的一身衣着打扮却不失大方,其一笑一颦无不透露着乡村姑娘特有的娴淑气质。一进屋,我们都惊讶于这大厅地板的光鲜与干净,对着地板,也能反照出模样,简直可以当镜子用了。大厅摆设有条有理,让人感到特别舒服。可见,阿姨是个爱干净、生活有条有理的人。客套了一番后,我们提着行李上二楼,带我们走进阿姨儿子和女儿的房间,叫我们三人就睡在这里。房间同样也打扫得一尘不染,摆放的东西都收拾得整整齐齐。这番心意让我们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村里人总喜欢邻居间到处溜达,一起拉拉家常,说说家里事。邻居看着我们这几个大学生来了,也走过来凑凑热闹,探探风声。邻居是位年轻的阿姨,看到我们依旧亲切和蔼,还纷纷地为我们介绍这里的情况。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但我们与两位阿姨都聊得十分投缘,霍阿姨总爱提起她女儿的事情,甜甜的故事总会挂在嘴边。除此之外,我们还不时问一下关于这个村的一些情况,希望能大概了解一些东西。从屋子二楼的阳台上望出去,是一大片茂盛的蕉林。从未如此近距离地看到这么大的一片蕉林,心里不禁激动万分,忙看着外面不远处的风景,翠绿、浩渺。屋子三楼没有住人,但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欣赏这大蕉林。站在更高处,没有手可摘星辰妙感,却近在咫尺地去接受大自然的原始。一片如此硕大的绿林,蕴涵着累累果实,远处新开挖的鱼塘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亮星,想象不久的将来那将会是鱼虾乱蹦跳的情景。我们三人慢慢地把行李放好,一边打量着这屋子。而阿姨也悄悄地下楼了。这里,比我们想像中的要优越,要舒适。惊讶于如此热情周到的接待,惊讶于如此宁静祥和的会面。一切似乎来得这么的顺利,这么的无阻碍。还没有反应过来,阿姨便又提着两串香蕉回来了。这时是下午1点40分,距离我们刚到步才半个小时,而我们也只是基本安顿好。才坐下来,便与阿姨聊了起来。阿姨十分和善,也很能聊得开,不一会儿的时候我们就嘻嘻哈哈了,愉悦的笑声充满了整个大厅。那一身再简单不过的衣服丝毫没有任何寒酸的味道,倒反是自然,当地村民的平常打扮,刚过肩的一束油黑的头发用发夹束了起来,乍眼一看还以为只是一副短发呢。黄黑的皮肤、微微发福的体态是中年妇女的惯有特征。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总让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阿姨说:你们随便就行了,当这里是自己家吧,看看电视呀,来!吃香蕉,很不错的哦!拒绝不了阿姨的一番盛情,我们便不客气地尝了尝,果然是又香又甜,喜欢吃香蕉的我当然也忍不住多尝几只。。这里盛产香蕉,所以这一特产必然很受青睐。下午2点35分,我们班的另外一个组的同学(三人)也过来了。凑凑热闹,拉拉家常。并不是沉默寡言的我们,在一边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从村民选举谈到村子概况,从如何开塘谈到如何种蕉。虽说我们是大学生,知识分子,但我们也有来自农村的,对很多农活我们也略知一二,甚至是亲身经历了的。其中一位男生便是一例,他并头头是道说着如何经营水产养殖。 海鸥岛在石楼镇范围内,面积34.61平方公里,岸线长37.96公里,是番禺区最大的岛屿。岛上有沙北、沙南、江鸥、海心等4个行政村和石楼镇农业开发总公司。岛北端的海鸥大桥飞架莲花山水道与岛外连接相通,一条13公里长的区级公路由北往南贯穿全岛,村村通车、通水电,基本生活设施较完善。岛内主要以种养业为主,种植的主要作物有水稻、香蕉、花卉等;养殖以四大家鱼为主,特色养殖有稻田养鱼、虾及养殖禾虫等。此次我们要调研的地方就是沙北村,它是当地最大的一条村,共有1千多户人家, 2千多人口,有33个生产队,我们所住的农户是第28队,位于村头。这队的农户主要以种蕉为主,因为近海,所以没有养鱼虾。据阿姨介绍,因为这里广州政府计划要开发成旅游区的,禁止开办工厂,所以这里生态仍保留得很好。但近两年来,由于受到外来环境的污染,导致水质变坏,越来越多的人把水稻田改造成鱼塘,再加上投资的人也减少了,因此如今种蕉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另外,由于这里环境比较好,温度适中,种植花卉的人也多了起来,其中在当地的叫京都花场的那边,就有一户人家已承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全部花卉。尽管这里已初步与现代化挂钩了,但与世无争的安静日子仍然是主流,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还是当地人们的一种习惯。高田种蕉、种甘蔗,低田种禾,一般的蔬菜等都是自己种着来吃,家里也会养一些鸡、鸭等。而且,这里几乎每一户人家都会养猫狗。还记得我们来到进霍阿姨家的那条笔直的小路的那一幕:每隔一户人家就会有一只狗身躺在屋外,一看到我们这些陌生人就吠个不停。但这种观念也开始慢慢改变了,这一生产队,基本上是没有再种水稻的。若一农户家里多人,则会偏向于自己耕田,若家里人比较少,就会给其他人种了。阿姨说,种水稻很辛苦,一年两造,因为没有收割机,收割的时候是生产队统一轮流安排的,到了犁田的时候还要亲自下田以及拉上一头牛,但最辛苦就是晒谷的时候,得看天气办事,且收入也不多。种甘蔗也是比较辛苦的,一般暑假的时候栽种,到12月份时候才有收成,一条条甘蔗,又重又长,之后还要一条一条的去搬,且风险大,受台风影响大,损失严重。而种蕉,一年收成一次,一棵蕉苗,要五六个月才开始有花蕾,再过二三个月才会有蕉。如果现在栽种的话,要到明年过年之后才会有收成。相对来说农活没种水稻那么重,而且卖的价钱也比水稻的高,所以都选择了种蕉。时间总在不知不觉间溜走,大约聊了近一个小时,3点25分的时候,那一小组的同学离开了,热闹的大厅顿时静了很多,恢复了宁静。想起我们此次来的目的,我们很快便清醒了头脑,做起了调研。拿着尺子丈量着屋子的大小,用笔记录着数据并描述家中的基本情况。这是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面积81平方米(除去庭院),建于1997年,坐北朝南,大厅面积为23.3平方米,家里摆设井然,一进门只见墙壁上贴着一幅山水画(150*100厘米),普通但自然。长长的柜台上摆着一台21寸的Panasonic电视机、VCD音响设备、一台伊菜克斯冰箱,最为别致的莫过于霍阿姨家的照片架,那是他们的全家福,不禁让人想象着这一家四口温馨的生活场景,还有几件她女儿从西安带回来的民族工艺品,也正是这这小巧玲珑的玩意儿给家增添了一份特有的文化韵味。最前面右侧的角落安放着祖先的神位,这是一般农村家庭必有的。一套红木家私整齐地放在两侧,一张很旧的木椅和柜子则放在门口的左角落,新与旧的交汇,却丝毫感觉不到不和谐。大厅的侧边是阿姨夫妇的寝室及书房,过道边设有厕所兼冲凉房,方便日常生活。二楼为两房一厅,另设一个小阳台,两房分别是阿姨儿子及女儿的卧室,(由于她儿女都在外读书,我们就暂住在那里。)至于三楼现在则是一间空房子,里面还没有任何家具。但那大阳台却是看风景的好地方,从这眺望开去,风景尽收眼底。庭院宽敞,一面并没有修围墙,因为对面就是大片的蕉林,如此天然的屏障难道还有遮掩的必要吗?庭院的边沿点缀着七盆不同种类的盆栽,还有一小块菜地,种着些菜苗。厨房是在屋子的另一头,农村仍有是烧柴火的,因此我们还会看到灶头,角落里还堆放着柴禾。同时还有双炉的煤气炉、电饭煲等,可真谓多元化呢,生火、煤气、电气都用上了。灶头的另外一边碗筷放得整整齐齐,可见阿姨是个十分讲究的人,一个标准的家庭主妇,把家里打理得有条有理。厨房里还放有小餐桌及五张小凳子,是平时吃饭用的。有时候阿姨夫妇两会直接在厨房里就餐,天气热的时候还会搬出庭院,以天为盖地为庐。厨房外面是洗手台及切菜台,平时准备饭菜的材料就是从外面弄好再拿进厨房里面做的。房子虽算不上豪华,但却干净、井然、舒适。来自农村的我看着眼前居住的地方,怅然着。老实说这比我家的环境还要好,心中的疑云顿生:我是来这里下乡调研的,会吃苦头吗?来到这里,让我产生了家的感觉,或许同样是农村,或许家里的某些摆设与家里相似,又或许是阿姨待我们足够亲切,这里没有喧嚣的闹声,却拥有自然的美景。兴奋与喜悦冲击着我的脑袋,再加上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疲惫开始刺激我的神经,看着窗外的风景,静静地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居然睡着了。依稀地听到楼下的说话声,这里太静了。冬天了,昼短夜长。天空开始慢慢的黑了下来。夜幕降临的时候,叔叔也下班回来了,阿姨也正准备着吃饭了。我们几个也乖乖地去帮忙,我去洗碗,摆好碗筷等。习惯了在家里我也是做着这些家务,在这块似乎不属于我的地方也能自如地干活。天黑了,气温也稍微地降了下来,不禁感到丝丝凉意。这一天晚上,我们是在庭院里吃饭的,饭菜很是丰盛,有菜汤、青菜(自己种的)、清蒸排骨、咸鱼干(自己晒的),如此清淡而又美味地家常菜比学校饭堂的更吸引我们的口味。我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着。这一餐,我吃得饱饱的。晚饭过后,我们就一进去屋子里头,坐在大厅里悠闲地看着电视。这是家庭习常的生活行为,一切都是家的感觉。叔叔似乎不善言谈,早早就去洗澡进了书房,对着电脑工作着。晚上7点31分,屋子突然来了许多人。我们班的其他同学又过来拜访了,并热热闹闹地聊了起来了。我们几个忙搬来了凳子,还反客为主地拿香蕉招待他们。又是大家一起围起来了聊得开怀,不时传出阵阵笑声。屋子充满着人气,不是追星族,也不是粉丝们,而是我们这班初来乍到的大学生。坐了大约半个大小时,他们又走了,到下一户农户家里。那晚,那批同学来了个巡村游,把我们所在的农户家都跑了一遍,而我们这家也只不过是过客而已。过了一阵子,下午过来的那个邻居阿姨带着她的儿子也过来了。那孩子十分好动,带来的作业都没怎么做,像只是为了给她妈妈看的。他还邀请我与他一起下象期棋。邓慧和阿芬也陆续去洗澡了。到了9点45左右,叔叔阿姨们都进了寝室看电视。为了不打扰他们,我们也跟着走上了二楼,早早休息了。入夜,这里万簌俱静,只是隐约听到外面轮船的声音,以及偶尔的几声犬吠声。睡在温暖的床上,安静地回忆着小时候的日子。也许这几天,会是回忆的纪念日,让我好好地回到过去,思索着我现在的生活,同时也期待着明天! 第二天,11月14日。兴奋,体验这特有的农村生活。农村的生活就是能够早睡早起。来到霍阿姨家的第二天,我特意一大清早起来了,看看这里的清晨会是怎样的情景。5点多的时候,天还没有亮,还是灰朦朦的一片,但还能隐隐约约地听到外面不远处的船坞声、鸡啼声。也许是总会在电视剧或动漫上看到类似的情景,所以便以为远离城市的地方就会有这样的片断。6点多,我起床了,穿好衣服走了下楼。阿姨看到我那么早起床了,十分惊讶,忙说:快回去睡吧,现在还很早呀!但我却执意不睡,都起来了,不想再倒回去再睡过呀。阿姨每天早上都是那么早就起床的,一起来就开始做各种子家务,昨晚大厅那垃圾篓的垃圾不见了,地板又是那么地干净,显然又已经扫了地。而阿姨此刻正在从门外的河涌里打了水,来洗涮庭院。7点左右,阿姨又在门外喂养鸡鸭,切着一小捆的通心菜,再与米糠、饲料一起搅拌,然后倒到槽里,只见鸡鸭们都争先恐后地围了上去,啄着它们的美味早餐。阿姨一大早起来还准备了早餐,煲了粥,还特意给我们三个访客买了几个包子(菠萝包)。我一边整理昨天的收集的资料,一边左看看,右逛逛。叔叔在门外吃完早餐,便走进了房间,看了下电视,还整理一下妆容,准备上班去。7点的时候,叔叔就骑着摩托车上班了。叔叔是在当地的沙北小学的分校里教书的,已经27年的教龄了。在这个被人称为最高尚的职业里兢兢业业地工作了那么多年,真是不容易呀!叔叔现在还未到半个世纪,高高的个子大概有1米73左右吧,长年在教室里讲课,皮肤较村里人来说算是白白嫩嫩的,稀虚的胡须显出一份成熟的气质,虽然话语不多,但却总能说得骨子里去。由于我起得比较早,另外两个同学还没有醒,于是,我就吃过早餐后便与阿姨一起骑自行车出去了。自从上了大学,都很少骑自行车了。还记得以前初中、高中的时候,我都是以自行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而如今,上了大学,都是以步行代替了所有。虽然课室高宿舍也有20分钟的路程,但每天这样的生活还是习惯了。此刻,我又一起骑着车走在了乡间路上,两旁的大红花枝繁叶茂,不时点缀着朵朵鲜艳的花儿。通往菜市场的那条水泥路笔直而又宽敞,看得出,这条路是刚修好不久(事后也得证实,据阿姨说这条路是去年才修好的。)怀念从前家乡的日子,那个时候也会走在这样的小路上,两边鸟语花香。时光飞逝,也快得让人望洋兴叹,不知不觉而今距离童年已有几年光景了,身边萦绕的也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生,而自己却总像个长不大的小女孩,也时常让同学朋友挂心。稚气未脱的语气再加上小小的个子总会有人以为我还是初中生,也习惯了让人忽略,时而会出现别人就站在不远处到处寻觅着我,我向他们挥手,他们却看不见。一大清早,空气显得格外清新,两旁稻田而今正在休养,暑假时分刚收割完现在要等待来年春天再次播种插秧。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每天都在这块土地上生产、劳动,过着背朝天、脸朝地的生活。多年的生产经验给予了他们很多知识,他们会把握农活时分,不同的时期栽种不同的作物。看,远处的稻田里有些正种着青菜。沿途我还能看到大片的甘蔗林,看样子也快有收成了。他们也并非一成不变地永远只种着水稻,我还能看到有些田地正在或者已经开挖成鱼塘了,多式的生产会他们慢慢地走向富裕。这里,蕉树可谓是无处不在的,走在哪里总会看到,要么是一大片,要么是零星的几棵。 15分钟之后,我们来到了菜市场。很热闹呀!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这是一天最繁华的时候。叫卖声、讲价声、摩托车的喇叭声……交织在一起,这是市集特有的交响曲。菜市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生铁棚搭建而成的,面积并不算大,但却负责供应整个沙北村的肉食果蔬,所以其种类是比较齐全的,基本能解决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虽说是农村市场,但看起来还是比较干净的,肉食与蔬菜都分得很开。除此之外,我还特意留意了一下他们所用的秤,有电子秤和台秤,从这个看来,并不落后于城市。另外一部分是生铁棚外的地摊,准确来说也可以说是在街道的两旁,这些都是些小摊档,大多是个人家里种的或养的,用的多是杆秤,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价钱也比较便宜。跟着阿姨出来买菜,那些卖东西的阿姨们好奇地问着,有些人已就听说了村里来了我们这批大学生,有些人不知情,便笑着问我是什么人。有位卖猪肉的婶婶微笑着说:为什么没安排去我家的呢。除此之外,我还看到我们班的其他同学也三三两两地出来了,我高兴地向他们打着招呼。村民们看到我们这些大学生,都十分亲切,惊喜地看着我们活跃在市场里。阿姨买菜不问价钱的,也从来不讲钱,挑好了东西就去秤,对此我很是不解。不是应该会讨价还价的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又观察了一阵子,发现霍阿姨几乎都认识他们,正如阿姨所说的:常在这里买菜,都跟他们很熟了,那还用讲价吗?他们就是这么纯朴,这么简单。在家里的那几天,每次我们出门,总不是去特意锁门,阿姨从来不担心会有人偷东西,真如那句古语路不拾遗,夜不蔽户。农村,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人与人之间会形成和好的人际网,大家会互相知照,邻居之间更是经常你来我往,而在现代这个水泥墙的都市里,人与人之间却少了这份情感,共同住在一栋楼房里十几年,也会形同陌路,互不打招呼。 20分钟过后,阿姨买完菜了,我们又一起去了菜园里拔菜浇水。菜园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刚才去菜市场也经过的其中一块稻田。据阿姨说,这块地并不属于她,而是向别人借的。因为现在还没有到插秧的季节,所以村民们很多都会相互间借一下田地来种种菜。阿姨种的菜蔬种类也算是多,有菜心、萝卜、蒜头、花生、番薯等,这样日常的一些菜基本上不用去菜市场买,生活自足。 8点50分的时候,我们回到家里了。只见丽芬和邓慧正在边看着电视,边吃着早餐,看到我们回来了,嬉笑地说:阿姨,我们不客气了。阿姨却满脸笑意,没什么,当自己家就好了。我现在也当你们是半个女儿的啦。呵呵!是呀,阿姨在市场里还特意为我们买了番茄给我们吃,她说她女儿很喜欢吃,每次女儿回来了总会买来吃。 9点05分,我们约好了,一起跟着阿姨下蕉地里学东西,也帮阿姨干点农活。现在不是农忙的时候,现在是相对比较轻松。阿姨拿着一把长柄的牙镰刀(从样子看,是自己做的,为了特别的用途,足有一斤重。)我们所去的那块蕉地,只是阿姨家里的其中一块,大约有1.5亩,以种香蕉(巴西种)为主,只是零星地夹种了些大蕉。看到那些蕉树几乎都结着长而重的香蕉,我们都兴奋地对阿姨说:应该快收成了吧? 阿姨种植香蕉已有20年了,所以经验十分丰富。看着阿姨挥着牙镰刀割着看上去也算不上是干枯的香蕉叶子,我们忙问道:为什么要割掉的?原来,所割的叶子都是些已经收割了香蕉的树来的,割掉叶子是为了让那棵树旁边的小蕉树成长。话匣子一开,我们就追着阿姨不停地问着关于种香蕉的各种事情,为此,我们都学到了很多知识。一棵香蕉树只能结一次果,收成后这个香蕉树就没用了,只为了下一代的香蕉(即长在已收成的香蕉树旁边的小蕉树)苗输送营养,但一般蕉树都不能传三代的,因为下一代的蕉树会比上一代高1尺或2尺左右,到了收成的时候就会很麻烦。割下来的蕉叶不用另外清理,铺在田地上,以保持土地湿润;用胶袋套住香蕉,主要是为了防寒,同时让香蕉长得好看一些。蕉树之间有6.6--7.0尺的间隙,以让它们有足够的空间生长。一般一个蕉蕾能长成8、9串香蕉,而在5、6月份还可以长到11、12串,大约有45斤左右,一般能卖到65至70元1担(1担即100斤),多数运到东莞、阳江等地。刚好在第三天,我们有幸看到别人家在卖香蕉。我们忙过去看了一下热闹。买主是坐船从东莞来的,要一个小时的路程。看着一串串绿油油地香蕉被搬上了船,不禁想农民丰收的那份喜悦。然而,听阿姨说,最近香蕉树受黄叶病的侵蚀,损失严重。黄叶病②是一种高温、高湿性病害,整年均会发生,但10月至次年2月为发生严重时期。由蕉株根部或块茎感染。病原菌可靠河水、灌溉水、农具及病苗而传播。据资料说明,本省南部地区自民国57年首次出现黄叶病以来,病势逐年扩散,现已波及多数高屏蕉园,蕉农将发病残株废弃於水沟和自病区取苗乃本病传播迅速之主要原因。一旦蕉树感染了这种病,叶子就会慢慢变黄,整棵树也会长不大,一直到枯死,而且其周边的树也会被传染,给农户带来了严重损害。省那边也派了技术人员过来抽取样本,以帮助农民解决此事。阿姨也顺势指着一株蕉树,说:这棵就是抗黄叶病的蕉树,但种了一年,还是长不大似的,都没结蕉蕾。我在一旁思索着:不知道这种病什么时候才有个解决的办法,让农民能少受灾害。很多时候,他们都得听天由命,也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我们无法想象,一次台风、一场暴雨,会让他们损失多少。看着一棵棵作物在风中摇摆、在雨里倒塌,那阵心疼、那股辛酸我们又能感受得多少呢?时间在慢慢地过去,9点58分,阿姨又拿来了喷洒器,给蕉树施肥。而邓慧却在一旁乐滋滋地割着蕉叶。她正兴奋着,觉得很好有趣,做起来也很有成就感。而我却丝毫没有任何兴奋的感觉,也许是以前也曾下过田,做过活吧,对于这种辛苦我是有所体会的。看着她的样子,我都不知道是可笑还是无奈,但也同时我觉得似乎少了这份特有的乐趣,少了这份难得的喜悦。下午,我们三人骑着自行车去市场逛逛,了解一下市场等本村的一些概况。但由于是下午,没有了上午的繁华,很多摊位也都收了,只剩下廖廖的一些摊档。恰在此时,我们又碰到了我们班的另外一组同学。他们想借一下我们的自行车去逛逛。于是便借给了他们,而我们就去附近的同学所在的农户家里看看。他们的所在的家里的情况也不错,他们还高兴地说:他们对我们都很好,很热情。是的,他们对我们这些大学生真的很热情,出乎意料地好待遇。真的很感谢他们,从心里体会到那份真诚,让我们难忘这里的每一个脸庞,每一句话语。晚上,我们汲取了昨晚的教训,早早就去洗澡,找个空闲的时间与阿姨聊天,好好了解一下她家的情况。这是我们做调研的工作。我们从9点开始,一直聊到12点。一路秉烛夜谈,一路笑语连珠。阿姨幽默风趣,总会不时说出让我们都乐开怀的话。从她的话语中,我们丝毫没有感觉到她平时工作的辛苦,也没有感觉到她作为农民的苦恼,她乐观的心态、豁达的想法让我们惊讶,更让我们佩服。男主人即叔叔,名梁福兴,199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生于1961年,大专毕业,在沙北小学当老师,主教一、二、三年级数学,已有27年的教龄了,一级教师,每个月工资连同各种津贴、补助等近2000元,现在正努力地申报高级教师。他刚毕业的时候,还是留在家里帮忙做各种粗重的农活,后来,村上的人问他要不要做教师,他思索了一天便打算去试试了,没想到,一做就成为他一生的职业了。女主人即阿姨,名叫霍桂莲,生于1963年,1995年成为中共党员,一直生活在沙北村,本家是在村尾,近京都花场那边,自从1984年结婚便嫁了过来,住在这里了。虽然是初中都还没有毕业,很多字还是不大会写,但看是能看得懂的。而且还会用手机呢,经常会有找打电话找阿姨,她也经常与她女儿通电话、发信息。这一点一直很是让我吃惊,因为我所认识的农村中年妇女是不会接触这些电子类的产品的。另外,阿姨还是村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组的一员,也可以说是妇委,负责协助本村的计划生育的有关事宜,如带人去结扎、上环、办理妇女各种手续。工作比较机动,而且由于这工作现在抓得越来抓紧,所以比以前轻松多了。工作也比较机动,双方配合好时间就可以了。她从1992年开始担任这一职务。多年的工作经验,让阿姨认识了很多人。怪不得她总是人缘那么好。这一直让我们觉得惊讶。他们夫妇俩都分别有七个兄弟姐妹,他们基本上都是住在本村,有的搞建设,有的做生意,有的是教书的。也许正是这样一个书香门弟,她家里的女儿才想去当一名教师吧。这样一个家庭,一个是吃国家饭的,一个就是传统的农民家庭,在以前的概念中,老师是个金饭碗的职业,但听叔叔的语气,他是不赞成她女儿做教师的,在教坛上讲了那么多年的课,也许是深谙其中的辛酸,在他看来,老师这职业工资低、待遇差,最受气。但为了家计,还是得继续撑下去。看着叔叔无奈的神情,心里也很是不悦。至于阿姨,就是每年收成的香蕉,除去各种肥料等费用每年收入8000元。平时生活费用并不算多,每月的饭钱450元,水费35元,电费平时68元,放寒暑假的时候就90多元了,有线电视费14元,手机费40—50元左右,ADSL网费35元,如此繁多的费用。古话说得好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的各种负担还能勉强应付,所谓可怜天下父母亲,给予他们最重的负担莫过于应付儿女的学费、生活费问题了。儿子现在番禺理工学院读大专,已是大三了,是修软件类专业的,每年学费7800元,生活费每月600元,两三个星期就回家一次。而女儿现就读于陕西西安师范大学,今年大二,学费3500元,生活费350元左右。由于离家太远了,一个学期才能回来一次,所以现在家里平时静悄悄的。对于如此沉重的负担,我问叔叔:那怎么办呀?叔叔微微地笑了笑,说:能怎么样?向亲戚朋友借咯,没办法。对于生活的压力,他们却没有理会太多,连自己工资具体是多少钱叔叔也说不出个准确的数据,阿姨也没对自己收入有个清楚的算盘。并不是他们不在乎钱,而是生活称不上是最苦,日子能撑过去已经很好了。农村生活,压力、苦恼等问题并没有城市的严重。这里的村民,生活自足自乐,安安稳稳地过着日子,也许他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比生活在大都市坐在沙发上享受空调的要高得多。知足常乐,他们就是这么单纯。 第三天,11月15日。熟悉,慢慢融入这个新环境。在阿姨家住了两天,基本了解了她家里的生活习惯及平时的作息时间。进入调研的第三天,我们几个也开始慢慢融入这个新环境。昨晚,我们与住在附近的同样居住在农户家庭的两组同学约好,一起步行去菜市场吃早餐及了解菜市场情况。走路的时候是骑自行车的两倍,我们几个人结伴而行,走了半个小时。清早来到菜市场,正如我昨天去的一样,依旧热闹非凡。我们几个随便找了间早餐店就进去了。这里,没有体面的酒楼,让我们喝喝早茶,但这里亲切的村民们却让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待我们吃完早餐后,我们几组人便各自分开去做做调研了。我们组这次出来是调研市场的,所以便钻进了市场里面,一个档主挨一个档主地去询问商品的价格。档主们都十分乐意帮助我们,对于我们的问题,他们都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还跟我们聊聊天,说说话。在他们的积极配合下,我们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我们还打算煮西米露芋头糖水给阿姨喝,在市场里再逛了几圈,买好了材料,十点多的时候我们几个就回去了。吃过午饭,休息闲聊了一下我们便开始着手准备煮糖水了。丽芬和邓慧似乎对切芋头粒特别感兴趣,都争着去做。而西米粒就一早就浸泡好了,我去生好火后就开始煮了。由于我没有煮过这种糖水,所以也不大晓得怎么弄,但丽芬却像是行家,知道了做法,所以这次的主厨非她莫属。不过看她煮的模样,也不像是能手,西米一批一批的放下去,所以煮出来的西米也是有些烂,有些硬。但大家还吃得津津有味,香浓的炼奶加上可口的芋头粒,真是美味极了。像是香气传千里,我们班的其他同学陆陆续续地过来了,特别是住在村委、市场那头的同学,都过来了。阿姨家一下子又变得热闹非凡了。不仅吃得甜滋滋,心里更是甘味的。几天没见的同学似乎也分外想念,不知道他们近况如何。开开心心地围在一起,又会聊得起劲。阿姨还没有喝过西米露这个糖水呢!尝着我们亲手泡制的糖水,也早已乐开怀了。过后,我们与阿姨合影,留下这段美好的时光。在厨房照了张相,看着一位如此娴熟的家庭主妇,也许现在也很难找了。这个时代,每天总是步履匆匆,会在家里好好地做一顿饭的人已经不多了。也许方便面、速冻饺子、速溶咖啡就是这样快速走俏的。在这个村子里,我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这里的安谧与祥和。这里的村民,对生活总是这样的平静,不会去追逐名与利,不会去贪饷功与禄,满足于现在的宁静生活,这样就足够了,儿女成材,安享晚年。时间很快就来到了下午2点35分。我们组下午的调研目标是叔叔教书的小学。为此,我们三人骑着阿姨向邻居借来的自行车,并在阿姨的带领下沿着羊肠小道、左拐右拐地来到了叔叔所在的学校。15分钟的车程,但我却觉得时间来得慢。走在这崎岖的小路,穿梭在屋与屋之间,正如古诗中说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看到那所学校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这是当地沙北小学的其中一所分校。并没有所谓的校门口,一进去就是操场,左边是升旗台,再进去的就是幼儿班小朋友的玩耍的小乐园,小小的滑梯不觉勾起我童年的点点回忆。我们到的时候,只见一群小朋友正在练习学校广播操。这是学前班的小朋友,才12人,约莫5、6岁左右。老师喊着整齐的节奏,小朋友伸伸腰,弯弯背……小学、初中乃至高中,我们都会听话地做早操,锻炼身体。上了大学,尽管大一的时候还是学了一套全新早操,而且也在学院、班级的监督下每隔一天去做一次,但心里却还是心不情愿。到了大二、大三这种监督又不翼而飞了。这所小学可谓四面环水,教室的正对面还是一大片蕉树林。说是学校,倒不如说只是一栋小楼房,两层高的小房子,共有8间课室,其中还有2间是空置的。整所分校只有2个学前班和一、二、三年级各一个班,1个教务室。每间教室大约30平方米,10多个学生就一个班了,共有6名教师,40多名学生。这个数字让我惊讶,但却是情理之中,毕竟这只是一个小村里的小学的一个小分校。发黄的墙壁与早已生诱的铁栏杆,可以想象这里所经历的斑驳。1992年落成实用,10多年的风吹雨打,10多年的教坛风云,见证了这里不灭的育人火种。我们来到教务室,找到了叔叔。只见叔叔正在备案。教务室也是一间普通教室的规格,只是里面的设备设施算是比较齐备:2把吊扇、1把壁扇、2去日光灯、1个洗手盆、一个热水瓶、一个电话等。一幅有点发黄的中国地图醒目的装饰着整个教务室。细细地看了一个学校的课程表,早操7:55—8:15,早读8:15—8:30,还有个午读13:30—15:50及眼保健操时间。上午和下午都是三节课,例行40分钟一节,上午从8:30上到10:50,下午则从14:00上到16:25。课程安排则有语文、数学、英语及英语口语、体育、美术、音乐、写字、科学、科技综合实践、品德与生活、校本课、班队会、文体与健康等。每间教室有3把吊扇、2支日光灯,一年级13名学生、二年级15名学生、三年级17名学生。在这所分校里,叔叔不仅是教员,而且还是管员。主要教一、二、三年级数学,另外还兼上写字、科技实践、文体与健康等课程。另外,还是这所分校的校长,主管学校的各种事务。据他说,以前这里学生很多的,一个班也会有30—50名左右,但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落实,学生数量就少了很多,而且也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本校区读,所以现在最大的压力就是下岗。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曾经的铁饭碗会打破,因此现在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每个周三下午上完课我们这些教师都要去本校区学习。下课的铃声响了,沉寂的校园顿时沸腾起来,到处是学生们的嬉戏喧闹声,他们在追逐、在玩游戏。小朋友们总是这样活力充沛、嬉笑玩乐。两位下课的教师也过来了,看到我们几个调研的大学生,其中一个女教师并没有多说什么,但另一个男教师就义愤填膺地抱怨,做老师很辛苦的,工资又低、待遇又差,最受气,每天在吸着粉笔末……他就在这里说个不停,他似乎也跟叔叔一样,当灵魂工程师也有20多年了,不仅是教龄相似,连想法也有共通点。充满着疑问,于是我们问了叔叔的工资情况。而叔叔的回答却让我惊讶万分,他说:这个我也不清楚是多少哦,每个月都是转进存折里去的,所以你叫我说出个数目我真的是就不出来。疑云一团团,为此在得到叔叔的同意的情况下,我找了一下教务室里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份挂在墙上的铺满灰尘的资料上找到了点眉目。那叠资料比较零散,也比较陈旧,早五六年的通知还有,却不见近年的。虽然工资是前几年的,但叔叔说都差不多,所以我对此做了记录:2002年6月份工资包括奖励、聘金、年终奖金及补助,扣除公积金和税收,有2234.84元。2002年12月份为1991元,同样翻看了2003年的几个月的工资情况,也是1991元。在调研完这个事情之后,我们还亲自去看一下课室的情况。刚好是下课的时候,小朋友们看到我们这几个大姐姐,都投来了诧异的眼光,而且也跟在我们后面议论纷纷。在一片喧哗声中,我们决定结束这个视察。刚好叔叔也要上课,再次来到教务室,与叔叔道别后便回去了。想起我小学时候,跟他们一样,什么都不懂;想起我那所小学,现在已改建成幼儿园了,面目全非,唯独那棵大榕树,如今还枝繁叶茂。也想起今年暑期三下乡的时候,我也来到一所落后山区的小学,在里面住了一个星期,开展调研工作。今年,这样的机会居然如此意外地接二连三。我想,我是平凡的但也是幸运的,珍惜着这种难得的机遇。回去的路上,我特意去留意这村上小道,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了解这村落。这一段路,房屋与房屋之间的空隙很小,所以这路也是窄窄的,但却鸡犬相宁。总会在某个分岔路口,看到亲切的老奶奶、干着闲活的婶婶阿姨。这里,不需要小区广播,一样消息通达;传统的交流方式——面对面地交流永远占着主流。想想而今,我们有电话、有手机、有QQ、有MSN……根本不需要面对面的说话。现代技术总会有两面性的,这方便当中也许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懒散。冷漠与无语,就少了那一份亲近,少了那一份关切。也许原始不一定不好。而后,我们又来到了霍阿姨经常去买日用品的杂货店里了解情况。这间小杂货店在河涌的边上,距离阿姨家不到几分钟的路程,所以很是方便。杂货店里正有几个人在打着麻将,一位老爷爷在旁观看着。听说这里是常有人以这娱乐活动来消遣的,在农村这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我也没感到意外。杂货店很小,里面也比较陈旧,只是平常用到的一些物品都会有,也有些零食之类的,解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我们也专门询问了一下物品的价格,大致也不贵。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恰好,我们另外一组的同学也住在附近,于是我们三人便去他们家坐坐,聊了一下便回家了。回家坐了坐,又跟着阿姨去另一块蕉林里种几棵番茄。又是一个调研蕉林的时机了。这个蕉林距阿姨家比较远,同样是经过村落间的小道。拐了几弯,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走在田諅上,不禁又想起少年的时候也一样,跟着妈妈下田插秧、割禾。来到蕉地里,我们又开始数着蕉地里共有多少棵蕉树。只见阿姨在一块蕉地上开始锄地了。就在这时,阿姨突然喊了一声,但同时也叫我们过来看一下她锄过的地。我们好奇地走近一看,只见无数只蚂蚁一窝蜂地乱窜。阿姨说,这就是红火蚁,繁殖能力超强,而且也很毒,被它咬过后会痒痒的,严重的还得打吊针。根据资料显示,红火蚁③分布于中国台湾、香港、广东、澳门。入侵红火蚁是最近进入中国的入侵物种,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红火蚁入侵住房、学校、草坪等地,与人接触的机会较大,叮咬现象时有发生。其尾刺排放的毒液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导致人类死亡。入侵红火蚁同时也啃咬电线,经常造成电线短路甚至引发小型火灾,而且还给被入侵地往往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大敌。由于没有带杀虫剂,所以阿姨只好明天再去灭。于是阿姨又另外再选一个地方。把泥土松好,就拿出番茄苗出来种。我们三个也去尝试去种。每人种了两株,来年春天才能结果。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我们一起栽种的番茄,真希望来年春天来看一下,它们是否能结果,也希望我们来年还有机会过来看看阿姨。晚上,又像往常一样,住在附近农户的几个同学过来了。每天傍晚的时候,我们吃过晚饭后,他们总会打着手电筒过来我们家。围在一起与叔叔阿姨聊天。这样的光景真的美好,一起打打闹闹、说说笑笑,那几个男生又总会说出很多笑料让我们笑个不停,有时连脸也笑得僵硬。在学校也难得有这样的氛围,虽然是同一班的同学,但每天晚上都过来聊个不停都是不会常有。很享受这样的时光! 第四天,11月16日。向往,习惯了每天宁静的生活。不知不觉,在这里已经有三天了。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抓不住,留不起。在这里的每一天,日子平静,村居安稳,但我却依然觉得时光飞逝。今天我还是一大早就起来了。阿姨依然还是每天6点左右起床,做各种家务。早早就醒来。阿姨又总会叫我再去多睡一会儿,但我却总是不情愿。珍惜这里的每一天,想用贪婪的眼睛去把这里的山山水水看个够,想用迟钝的大脑把这里的砖砖瓦瓦记个清。这一清早,我便走去与奶奶聊聊天。奶奶,也就是叔叔的母亲,他们已经分家了,不过也是住在隔壁,那时他们的祖屋。每天清早5点多,奶奶就会起床,煲茶、做早餐等,在家的附近散步晨运,锻炼一下。而爷爷由于耳朵有点问题,行动不是很方便,所以很多时候都会在家里,把收音机放得大大声的。奶奶现已有70多岁了,但仍十分健朗,她给我介绍了以前的一些事。这条村,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的水稻田,但如今大多都改种蕉了。门外的那条河涌,也是上世纪60年代时开挖的。对于这位老人家,但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这里的沧海桑田。看着奶奶深邃的眼睛,似乎充满着怀念。今天我们的调研计划是整理资料,所以也没去其他地方,相对前几天来说是比较清闲的。好好地呆在家里,像度假一样。而后,丽芬和邓慧起来了,吃完早餐后她们俩跟着阿姨去了菜地,而我由于前天去了,这次就不再跟去了。待她们回来后,我们又去阿姨附近的另一片蕉林核实蕉树的数目。每天享受着阿姨做的可口饭菜,真是幸福。阿姨做的菜以清淡为主,但却美味健康。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吃得格外饱。除此之外,每天我们总能吃到新鲜的香蕉、桔子、橙子等水果。下午,丽芬和邓慧去了睡午觉。而我还在整理着资料。向来都没有睡午觉,也习惯了就这样小憩一会。门外阿姨、奶奶及邻居们正在与我们班中的一个男生聊天,边啃着刚煮好的花生,边聊得不亦乐乎。当我出去的时候,那男生已走开了,留下一大堆花生壳。奶奶笑着说:那男生边说边吃,还吃了不少呢。跟他们再聊了一会儿,那男生又回来了,说睡不着。于是,我便提议一起出去村委那边逛逛。谁知我们刚出门,另外两个男生也醒来了,为此,我们四人一起骑着自行车出去了。来到了村委办公室,又看到我们班的另外一组同学了。好久没见他们了。只见他们正在帮一位村干部做事,每天都一样忙个不停。尤其是近段时间,正值征兵时分,所以要处理很多资料。棠哥正是负责这一项目的。我来了一会儿,他就叫我帮忙,找写一些资料。我乐意地答应了。坐在办公室里,边抄边聊。毕竟有事做总比在一旁发霉好。突然收到短信,说今晚有节目。我正在犹豫着要不要去,因为一方面霍阿姨肯定已准备好了饭菜,但另一方面又没有人陪我回去(之前跟我一起回来的那几个男生也会去参加那个节目。)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去了。而我今晚的晚餐就去了那个村干部家吃了。那村干部是负责妇委方面的工作的。她说,很久没回家吃饭了,这些天每天都忙得很晚,于是只好在外面吃,今天才第一次回家吃饭。到他家做客,总有些不习惯。但那阿姨又十分和蔼,热情地招呼着我。而在厨房工作的却是她家的男主人。在吃饭聊天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男主人是当兵的,也周游过几乎全中国,是个名副其实的闯荡者。打拼在外面多年,最后还是回到家乡。也许是落叶归根的特殊情怀,让他能自豪地衣锦还乡,再创一番事业。两个儿子也正在读大学,年龄与我们相仿,也是在外读书,所以家里也是静悄悄的。男主人,我们叫他明哥,做的菜真是不错。可惜饭就差了点,第一次煮成了生米饭,然后去再加工,又变成了焦饭。尽管这样,那顿饭我们还是吃得津津乐道。阿姨也总是不让我去干点活,本来想去洗洗碗的,但却被阿姨拒之于厨房之外。郁闷之下,也只好跟着几个同学一起上二楼看看电视,等待着今晚的那个节目。明哥今晚可是当了一轮车夫,不仅要载我们去,而且还有其他一组同学。这天晚上,我们玩得很晚才回去。但霍阿姨还为我们准备了糖水。明明已经吃得很饱了,但洗完澡出来,却只见三碗糖水早已盛好了。在这里,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盛情难却。慢慢地品尝着阿姨的特意为我们做的糖水,心里早已甜入心底了。这糖水我还是从来都没有喝过的,是用扁豆浸水去壳再熬成了,而且还有去湿的功效。这一夜,难眠。一想到明天就要离开这里了,不舍与留恋就充斥着我的头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开始在这里结下了情结。每天的生活,都是这么的安逸,没有匆匆的脚步,也没有太多的猜忌,总是能和谐地相处。物质生活会让我们迷失我们曾经拥有的梦想,而这里,还真的安逸得让我们失去往日的筹筹斗志。然后,这样的生活却又是幸福的,可以说这里的幸福指数绝不低于发达国家,乃至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在一本《中国青年》中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穷人并不是那么悲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能够享受到事务缠身、日程满满的比尔·盖茨享受不到的东西。那段话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和公共关系学教授艾伦·克鲁格说的:人们大都夸大了高收入对个人幸福的影响。我喜欢这样的生活,还记得与阿姨聊天的时候,她说过的那句话:我也是天天对着香蕉啦!对于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他们并不会觉得枯燥吗?当我们问:那你觉得在这生活了那么久,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建房子的时候,因为那段日子真是很辛苦,每天起早贪黑,就为了省下那一点钱。而如今,又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了,要供两个儿女读书,怎么也得省着点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亲总是关心着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能长大成才,能够生活无忧。想起我父母亲,他们头上早已爬满了白丝,省吃俭用,就为了要供我们念完书。每次回家,他们总是高高兴兴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带着一身疲倦,回到家中那温暖的被窝,总能睡得安稳。大学了,在这个千里之外的地方,无论无时无地,总会觉得回家的感觉就在那不远的地方,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每次拿着回家的路票,手总会不觉得抓得紧紧的。还记得那一次,我坐在回家的大巴那前头的位置,一直看着前方,看着家乡的变化,看着那些再也熟悉不过的建筑与街道,心里总会安心很多。又是那么安静,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呼吸声。等待着第二天天亮的时候…… 第五天,11月17日。难舍,记录这里的每一天。我要用文字记下这里的每个日夜,我要用眼睛去看透这里的每个笑容,我要用双手去触摸这里的每个角落,我要用心灵去感受这里的每个可人儿……忘不了这里的每一个梦醒时分,记不完这里的每一位父老乡亲。阿姨常说:真舍不得你们走呀,记得以后有时间过来呀…… 我们也不舍地回答:阿姨,我们也好舍不得呀,放心,我们有空一定过来…… 那天早上,我们收拾好了行李,等待着接送的车。中午11点左右,车来了。阿姨在一旁看着我们。叔叔也下班回来了,合影留念一番后,在庭院那留下一张大合照,记下我们生活的印记,留下我们行走的足迹。说好了,走的的时候不要哭,然而丽芬和邓慧还是两眼泪珠,连阿姨也红着眼。我是个向来都很少哭的女孩,每次情到浓时总会憋在心里,只是心里难受罢了,于是我能会笑着对他们说:看我多坚强,我都没哭,你们也不能哭呀。 这里,似乎会成为我另一个避风港。在这里,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许它跟我家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很多优越的地方,在这里,甚至能感受到度假一般的舒适与自在。虽说地调研,但更多地我想是体验生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片四面环水的绿洲,拥有岛屿文化特有的朴实与正直,不羁与豪放。虽然有时候还会带些土气,但却真实地反映着他们的面貌。中午12点左右,村委那边接待我们去了当地的绿色农庄饭店吃午饭。又是一大桌人一起共进午餐,一如我们刚来的时候。但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都不一样了,多情自古伤离别,心里还想着阿姨此时在做些什么呢,应该吃过饭了吧。围在一桌吃饭的我们,都各自在谈论着自家生活的有趣故事,个个都谈得眉开眼笑。距我们要离开这里的时间越来越短了,我们心中都充满了不舍与惦念。再一次回到我们刚到这里的地方,一切都没什么改变,而只有我们的心情。这一次,我们提的行李似乎比来的时候还要多,看着每个人手里都几乎提着农户们给我们的手信,心里更是想起,我们在阿姨家走的时候的那一幕幕情景:阿姨硬是想方设法给我们带点东西回去,明明桶里已经放满了东西,但她却还是有办法把它塞进去。磨磨蹭蹭地把那点经费(我们及学院给他们的一些补助及伙食费)从阿姨手中又挪到我们的手中,最后还是我们偷偷地把它放进叔叔的书房里。为什么阿姨们会对我们这些陌生人如此热情、如此厚道呢?心中的这个疑问我至今也没有想明白。他们说:我们当你们是儿子和女儿了,现在在家里也是闷着慌,子女都不在家,难得你们过来,这些日子我们都过得很开心。生活中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任何功利与世俗,这里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在我们踏上大巴的那一刻,我们心里都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不舍得叔叔阿姨们,但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回到学校。尽管如此,客观的事情依旧是摆在我们眼前一块不变的铁块。在车儿启动的那一刹那,一位叔叔居然骑着自行车走过来了,看着我们离去的身影,我能想象得到,他是多么不舍!短短的一幕场景,像是电影里才有的镜头,今天居然上映了。看着一路的风景,没有一丝睡意,只是一路的看着前方,想把这里的一切都记住似的。再一次通过海鸥大桥,再一次看到宏伟的观音像……心里:我会再来的,这里有我难忘的记忆。 后记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在这片绿宝石的土地上留下什么,但我却意外地收获了童年的回忆及与村民们的深厚情谊。这次的户外实践活动,让我难忘,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了解了学校里见识不到的常识。有人曾说过:很多时候,常识比知识更重要。是的,我们学校学习各种知识原理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去亲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过了,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会。这里,有我一段快乐无虑的时光。我要用文字把它记下,我要用键盘敲出这段难忘的岁月。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让我感动,那段日子,我一直感动着…… ①http://www.lvye.net/viewpost.lvye?p=753939 ②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011432.html ③http://baike.baidu.com/view/7399.htm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6/12/11 13:55:23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