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父与子
留守儿童
一个简单的家庭
婚姻与家庭
骆月霞的一家
卫生环境与文体娱乐
普通农家
一个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
吴丽芬:下乡行
杜凯欣:长洲日记
陈海玲:河源调查日记
周嘉雯:长洲日记
郑宝玉日记2007070
龚春玲:长洲日记
张建娣:专访长洲村
张帮俊:小陂村调查日记
李敏华:长洲调查日记
宋惠清:河源日记
程媛媛:长洲日记
谭君虹:长洲6日
 

郑杰弟:莫笑农家腊酒浑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2288

访谈完我们三个便练了一下口琴,准备表演给乡亲们。练完口琴回去吃饭,我们回到时阿婆已经准备好了中午饭,米还是自家的米,菜是萝卜煮豆腐,生活还是比较清苦。昨晚得知阿婆被子不够暖,今天我们便跟阿婆提把她留给我们三个人的两床被子给她一床,可她就是说自己的被子够暖,山里人的热情好客和淳朴可见一斑。于是我们只有强行拿了一床被给她,便不由得她不接受了。即使我们今晚开始要三个人挤一个床用一张被也觉得很幸福了。

下午本来我们同学们要在3:30在祠堂集中然后去黄花镇中学与牵手对象交流的。又由于今天是赶集的日子,我们有好几组的同学都吃完饭就去镇上逛逛了,准备逛完直接去中学,我们三个也是如此。村民说,镇上距离村子大概6公里,走去镇上要走40多分钟,可是我们足足走了一个小时,还好两边的石山景色不俗,虽然走着累但走得愉快。2:00便到了镇上,主要是一条几百米的街道,街道两边是商铺,商铺倒是各式各样都有,也算繁荣。值得一提的是街上小贩很多,果然是热闹,卖菜的、卖烟丝的、卖衣服的、卖水果的都有。我们三个人在街上走了两三遍,逛得还是很累的,最后买了点礼品作为交换礼物送给牵手的中学生。四点多了,估计着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走到了中学门口,校名写着“明迳中学”,这就是今天下午和中学生进行牵手活动黄花镇中学,其实就是明迳中学,就是同一所学校,这是黄花镇唯一的中学。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刚刚看到校名也感到莫名奇妙,说好是黄花镇中学,怎么变成明迳中学,后来回到村子,和志哥一起聊起才解开这个疑问,原来整个镇就一所中学,明迳中学就是黄花中学,明迳镇就是黄花镇,而人们平常更习惯称明迳。

进了校门,按照我们这个“牵手活动”流程,我们分别于“牵手活动”的中学生自我介绍、交换礼物、拍照留念,接着是全部人员大合照,最后是与“牵手活动”对象做自由交流。据说,学校安排的这一批初中生都是学校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当然,他们总体上看来的确是很懂事很乖。与我“牵手活动”的初中生是一个很文静内心的女孩,名字叫“黎土娣”,没想到她亲手织了一条围巾送给我,让我特别感动,而我选择了送她一个精美的笔记本,意在鼓励她好好学习。交流很愉快,可惜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5点半了,我们还有走一个小时的路才能到村子,所以便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学生们,离开学校往村子里赶。我们走得很快,因为怕天黑了,路上不安全,特别应该畏惧的是野地里的狗和村子里的狗。我和八九个女生走在一起,希望我们的队伍彼此之间的距离不要拉得太远,男女生彼此也要互相照应才对。

回到村子已经接近7点了,惊喜的发现志哥回来煮饭了,正等着我们吃饭呢。今晚喝上了猪骨莲藕汤,饭前一碗饭后一碗,很美味,感觉很满足很幸福,猪骨莲藕便做为菜了,还有中午吃剩的萝卜豆腐和昨晚吃剩的一点油麦菜腐竹。饭后照例喝了茶,聊聊天,接着洗澡洗衣服,做好安全小组的工作,及时向老师汇报以免他担心,最后写写日记。做完这些便11点多了,想想今天在村子里,在镇上,在学校中,真的很喜欢这里淳朴的人们,喜欢这样的生活。11:30,睡吧,晚安,鹤塘,鹤塘可爱的人们。

20101130           星期二              

志哥种了2亩多的水稻,在我们来之前就已经收割完毕,所以他总是笑着回答我们询问需不需要干农活的问题,说:“没什么活干的啦,你们就在村子走走看看就行了。”一方面我们很庆幸不用想有些同学那样整体的下地劳作,一方面我们又很失落没办法和他们同劳动了。今天早上吃完生菜粥,阿婆终于提起今天要去瓦番薯,问我们是否一同去,我们很高兴的跟阿婆一起去瓦番薯了。

以前我在家的时候,瓦番薯用的是锄头,而这里用的是铲子,从劳动工具的效率上来讲,锄头的效率要比铲子高很多。并且,这里锄头是很少见的,这个细节让我感觉到这里的农民劳动效率实在有限。据阿婆介绍,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养有一头牛,主要就是用来犁地的,平常却要去照管牛,很是麻烦,阿婆还说到,这里几乎是米是自家的,菜也是自家种的,过年过节的鸡鸭也是自己养的,几乎自己自足就可以了,更甚的是村子唯一的一家杂货店只有店主劳作回来吃饭的时候才会开门的,其他时间都关门。这一点让我感觉到鹤塘村商品交换的缺乏,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阿婆虽然67岁了,但劳动起来丝毫不比年轻人差,就我们三个加起来也比不上她。我们三个瓦得很慢,还总是将番薯铲断,阿婆速度很快,也不会铲倒番薯,实在另我佩服。阿婆下地,两个小孩没人照管,自然也跟着去田里了,到了田地里还是没人照管,他们就自个在泥地里玩泥巴,很是自得其乐,山里的孩子,没有玩具,田野便是最好的游乐场。我看着他们的天真烂漫挂在沾着泥巴的脸色,心理很不是滋味,默默为他们祈祷,相信知识可以改变他们命运。时间过得很快,3个小时下来,番薯也挖完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番薯挑回家了头。另我惊讶的是半亩的番薯产量居然没有200斤,可见土地还是很贫瘠的。我们把番薯装在竹筐里,准备挑回去。阿婆自己挑一担重的,我们三个负责一担轻的,估计着也是阿婆那一担的一半重量吧。没想到的是,我们三个轮流挑,却每每走不出20就要换人,而且还感觉到肩膀剧痛、寸步难行呢。而阿婆去身轻如燕,很是轻松,是在佩服之至。路上,有一幕再次让我心痛:一位银发苍苍、身材枯瘦的老阿婆挑着担子从田地里回来,老阿婆估计有80岁左右了,身上的担子不会比我们这一担轻。此情此景让我们这些身材还算高大却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情何以堪。80岁,本该是享福的年纪了,却还要为生计奔波,而我们能做的又是什么,走上前去帮忙挑吗?就这么简单吗?我想不是也不仅仅是,我似乎明白了许多。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0/12/18 20:02:06
当前页:3/6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