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钱有飞:湛江市雷州青年运
程昊:盛世下的危机——《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
刘旭:迟到的作业
许永桂:时代的悲剧--再
程昊:读书笔记——曼瑟
许永桂:南岭镇考察报告
吴勇浩:《动物精神》读书
王聪:公共事务治理之道
程昊:读书报告——公共事
许永桂:《叫魂——176
雷城乐:集体行动制度的演
许永桂:林毅夫《中国的奇
唐瑶:《中国的奇迹》读书
何婉虹:读《集体行动的逻
许永桂:读《资本论》论剩
许永桂:基于家庭联产承包
黄茜:暑期调研报告——河
何婉虹:再读合作之《公共
雷城乐:拥抱合作——阿克
 

许永桂:读封建 论封建

作者/来源:许永桂2014级研究生 点击次数: 1547

  所以,在古代的政治体制中,作为权威的皇帝,总是要平衡各方面的力量,才能维持一个帝国的大一统,当地方势力太强的时候,中央政府的权威就会碰到挑战,改朝换代在所难免。于是,汉武帝的推恩令,就是一种良策,不断削弱地方,保证政治的稳定。所以我们就必须理解,在郡县制度下,郡县的军事和财政权力,是皇帝必须予以约束的要点。唐代的藩镇制度,就是一种变相的分封制度,节度使世袭罔替,拥有军事和财政大权,最容易挑战皇权。后代的南明小朝廷,也曾经栽倒在这里。郡县制的施行,就是为了维持一种地方的多单位而弱小,中央政府强大的格局,这才是政权稳固的必要保障。每当臣权强或者地方强的时候,总是需要一番改朝换代的动荡,中国历史的多次改朝换代,都不是因为农民起义,反而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个因素造成。
批驳
  文章最后再针对当时的一些论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批驳,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度的阐述,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论点1:有人认为,被封的人,就会把分封的土地当成自己的土地,对自己子民倍加爱护,这样移风易俗更加容易,可以更好教化人心。而郡守等官吏,则只会考虑变迁秩序,怎么能够治理好地方呢?
  批驳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典型的案例来充分驳倒对方,这是社会科学的重要方法。在这里,柳宗元再次用了周、秦、汉众所周知的例子来论证。
在周的例子中,作者认为列侯骄盈,真的乱国多,理国寡,真正能够爱护子民的国君,不到百分之一。作者做的点评是:失在于制,不在于政。是制度的问题,而不是治理的问题。
  在秦代的例子中,作者认为是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是因为秦代的法令太严酷,而不是因为制度的原因,与上文周代的例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而在汉代的例子中,汉代是最好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混合物,是一个做比照实验的最佳案例。第一句话,基本把制度的问题说得很清楚:“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所以下文中对这两种不同体制的措施施行,就会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郡县制下的“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而封国制下的则是“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就算是不“起”,那也是“民犹瘁矣”。深刻的证明了郡国制度的不利之处。
  举完例子之后,作者一句话定下了结论: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作者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要点:善于制兵,谨慎选择派出的官吏,那么,就可以天下太平。尽管在一千多年前,作者就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要懂得掌握军事力量也就是枪杆子,才能捍卫政权的稳定,同时,另外一方面,还要有善于管理地方的人才,才能治理好地方的政务。做好这两方面,那么郡县制就是很好的制度,并不存在分封制度的弊端。
论点2:有人认为,夏商周都是因为封建制而延续了很长时间,但是秦朝采用郡县制,却非常短命。
  作者嘲笑这些人是不懂道理的人。作者举了魏晋的两个朝代例子,一个是学封建制,一个是不改封建制,原般照用,结果两个朝代就不像夏商周如此的长寿,反而很短命。在这里作者用了案例来驳斥分析问题流于表面的论调。正所谓用事实驳倒他们的事实。
论点3:因为殷商和周朝的开国君王都是圣人,但是他们都不改封建制,所以,现在也不应该改变。
  在这个论点的驳斥中,作者就重新回归到原来前文的论述。商汤不改封建制度,那是因为当时的诸侯帮助了他反夏,而商汤就不能轻易罢黜分封制,而武王伐纣的时候,八百诸侯帮助了他,所以他们就只能按照原来的制度和风俗安置诸侯,这是为了政局的稳定而不得已采取的办法。所以,到了秦代的时候,采取了郡县制,才是真正“公天下”的开端。
总结
   最后作者在文章最后做了总结和引申。作者认为,天下之道,在于得民心。具体的措施在于让贤能的人能够在其位,让小人能够得到疏远,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而分封制呢,则是世袭罔替,这样如何才能保障统治者的水平和能力呢?其实,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这个时代里面,圣贤都没有办法得到立足之地,都是因为分封制造成的弊端。最后,在此点题,“势也”。呼应了前文。
    这里面,已经隐藏了科举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在里面,只有科举制度,才能如此不论高贵低贱,用相对公平的手段选拔人才,打破阶级的流动,使得整个政权具有合法性,功不可没。通过科举制,中华帝国才能维系了几千年的稳定和文明的延续。这种举贤选能的方式,还被英国人改造成现代的文官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高考制度,也是一种变相的科举制度。
  在这里,“势”其实在制度经济学里面指的是制度变迁的惯性。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其中就代表一直制度或者实体的运动和变迁中的惯性,是需要逐渐地变而不是骤变,在量变的过程中,我们就是历史进程中的蝼蚁,虽然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历史短暂洪流中,是暂时无法发挥大的作用的。就算是圣人,也是无可奈何的。所以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已”,就是对一种沽名钓誉假装圣贤的叹息,圣人尤其如此,普通人更加无可奈何。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7/1 20:16:50
当前页:3/4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