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詹宗昊:《寻乌调查》读后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010


   基于以上原因及历史背景,1930年5月2日—6月5日,毛泽东利用红四军分兵寻乌、安远、平远做发动群众工作的时机,在时任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同志的协助下,在寻乌作了20多天的社会调查,开了10多天的调查会,对寻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等情况作了详尽的调查。在这次调查的基础上,毛泽东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上世纪60年代公开发表时改成这个名字),《寻乌调查》文稿后来也在宁都小布整理出来,共有8万余字。

  三 寻乌调查的启示

  寻乌调查在社会调查的特点 客观 完整 准确 详细

  这四个特点在整篇寻乌调查中都有体现,例子若是举完又是一篇《寻乌调查》,只挑印象深刻的片段简述

  ①客观性

  客观性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掺杂个人主观的性质。在第四章(八)剥削状况B高利剥削4卖奶子(儿子)中详实的描述了寻乌卖奶子的事实。文中“读者们,这不是我过甚其词,故意描写寻乌剥削阶级的罪恶的话,所有我的调查都很谨慎,都没有过分的话。我就是历来疑心别人的记载上面写著“卖妻鬻子”的话未必确实的,所以我这回特别下细问了寻乌的农民,看到底有这种事情没有?细问的结果,那天是三个人开调查会,他们三个村子里都有这种事。”之后便如实写下了5家人卖奶子的过程,并附上了“过继帖”(身契)的格式。整个叙述下来并没有掺杂个人情感,仅在最后附上一句:“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令人联想到鲁迅的《吃人》其实最后一句不加也可,即使用最平淡的描述卖儿子,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便会感到愤怒和无奈,这和作者的感情并无关系,仅和卖儿子这件事有关。

  ②完整性

  完整性贯穿全文,以杂货店为例:

“这个小小市场竟什么洋货也有卖,略举之有一百三十一种:

牙粉 牙刷 胶底鞋

皮鞋 套鞋 运动鞋

拖鞋 铅笔 钢笔(自来水笔)

粉笔 天然墨 毛笔

……(原文过多 这里省略)

对联 洋蜡烛 白洋蜡

葡萄干 洋线 铅线

铁线 墨水

   以上一百三十一种,商人都叫作“洋货”,在杂货店里出卖。”

   毛泽东在《寻乌调查》原文将131种洋货一一列出,在《寻乌调查》全篇中,所有类似的都如上述一般全部列出可见完整性。

  ③准确性

  在调查中 所有的百分比都一一列出名单有据可查

“(一)农村人口成分

大地主(收租五百石以上的) 百分之零点零四五

中地主(收租五百石以下二百石以上的) 百分之零点四

小地主(收租二百石以下的) 百分之三

破落户 百分之一

新发户 百分之二

富农(有余钱剩米放债的) 百分之四

中农(够食不欠债的) 百分之一十八点二五五

贫农(不够食欠债的) 百分之七十

手工工人(各种工匠,船夫,

专门脚夫) 百分之三

游民(无业的) 百分之一

雇农(长工及专门做零工的)百分之零点三

(二)旧有田地分配

公田 百分之四十

地主 百分之三十

农民 百分之三十 ”

④详细性

   以批田为例

  “寻乌地主把田批与农民通通要写“赁字”,没有不写的。五年一小批,七年一大批,是全县普通的赁期。这是东佃间的“规矩”,也就是不成文的法律。只有那种恶地主才敢借故破坏这种法律,三四年或七八年调换佃户。赁字上面写明的是:(一)田眼,写明田的所在及界址。(二)租额,写明见面分割制还是量租制。(三)租的质量,写明要“过风精燥”,不得少欠升斗,如违转批别人。(四)田信,写明每年或每两年交一只鸡公。这种赁字,哪怕少到三担谷田都要写一张。因为若不写赁字,一则怕农民不照额交租,打起官司来无凭据,二则怕年深日久农民吞没地主的田地。赁字只农民写交地主,地主不写交农民。

  下面是赁字的一个例:

‘立赁耕字人邝世明,今来赁到凌贱贵兄手内禾田一处,土名铁寮坝,禾田一大丘,计租六桶。当日三面言定,每年合纳租谷六桶,限至秋冬二次,早六番四,送至家中,过风精燥,交量明白,不得缺少。如有缺少,任田主另批别佃,不敢生端异说。恐口无凭,立赁字为照。每年信鸡一只。

见人 罗长盛

代笔 谢雨霖民国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立赁耕字人邝世明’”

  不仅仅列举了凭字的类型 还附上了实例。

  以上是《寻乌调查》给我在写社会调查的启示,关于社会调查过程的启示,在于我查找背景时所了解到的:

  “一则实例被学者经常引用,即毛泽东帮当地农民插秧,在共同劳动中获得真实材料,万建强写道:‘有一次,他从住地往县城走去,途中正好看到农民群众在田里拔草,便把鞋子一脱,挽起裤管和衣袖,走下田腾。他边干活,边亲切地问农民:‘今年你们能不能把田种好呀?’农民们高兴地说:‘分了田,一定能把田种好!’他笑着又问道:‘土地是谁分给大家的?’农民感激地说:‘是苏维埃政府给的。’毛泽东摇摇头说:‘不对,是你们自己组织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得来的。当然要感谢苏维埃政府,但主要的是要靠大家组织起来,巩固自己的政权。’说得老表们连连点头称是。干到晌午时分,毛泽东和老乡走到田头休息,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喝粉茶水,边谈起家常。毛泽东详细询问村里有多少户人,都姓什么,几户贫雇农民,几户土豪劣绅,多少耕田的,多少手艺人,多少人参加红军和赤卫队,红军田留了没有,有没有派人耕种,每人分多少田,等等。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毛泽东的提问。’”毛泽东这种亲自深入群众的询问方法值得学习,但毛泽东当年“单枪匹马”开展寻乌调查,取得成绩,奠定了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基础,而在革命胜利后的1961年号召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可谓“兵强马壮”地开展调查研究之时,实际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这一点值得深思。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1/28 0:17:11
当前页:2/3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