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15 邓嘉敏:枯燥但又耐人寻味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345

7. 第二章(八)寻乌城(1)寻乌城是什么

对这一部分的感想在背景中已经谈了一部分,现在谈剩下的。这一部分介绍了寻乌城的商业地位及历史变化,寻乌的变化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变化,“自从梅县的洋货生意和兴宁的布匹生意发展了,便把赣州的土制货色的生意夺了去,不但东江以至八尺都不到寻乌城办货了,南半县的留车等地也不到寻乌城办货了”“民国元年废除功名顶戴,绸缎几乎全废,县城生意就大大衰败下来”寻乌城商业地位的衰落伴随着洋货的兴起和土货的衰落,以及政治、文化的变革,从这一点上看,寻乌城“是这样一个手工业商品和资本主义商品交战表演了剧烈的荣枯得失的地方”,小小的县城却反映出了整个时代的变动,进一步凸显了毛选择寻乌开展调查的正确性及深刻意义。

 

8. 第二章(八)寻乌城(2)——(25

从“盐”的部分开始,这一部分介绍货物的时候采取的思路基本为:介绍货物的种类—介绍店铺的数量、本钱、店主的身份及家庭状况。个人认为这一部分是整个调查报告中最为有趣的一部分,可能因为本身学的是经济,对成本、盈利这些比较感兴趣,还有就是这一部分包含了许多人的生平故事、当时社会的民俗,毛用朴实而诙谐的语言,使这一切生动地联系了起来。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对寻乌城的商业以及政治背景,都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画面,仿佛置身于寻乌城的街道上,我可以知道街旁有些什么店,店里有些什么货,店主的身份及家庭。毛写的这一部分,是对寻乌城商业及商人一个完整的切片。店主的身份,如“地主”、“前清秀才”、“反动首领”等,揭示了寻乌商业与政治的关系,也同时使读者更加了解寻乌的商业背景和政治背景。这部分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些:

a. 等郎嫂(买来的,五岁了,因为她现在并没有郎,还要等着她老板娘把郎生下来,故叫等郎嫂,别处叫做童养媳)毛用冷静的语言描述这一事实,我读来却对“等郎嫂”产生了同情之感,深感悲凉,才五岁的小女孩,却早已被注定了命运,丧失了自由。同时我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样的时代。

b. 在介绍“杂货”时,毛写道“略举之有一百三十一种”,下文便一一列出了一百三十一种,实在不能不叫人钦佩。不仅如此,这一百三十一种里划分出了销量多的和销量少的以及从不同地方进货来的,读到此处时,便对毛的调查报告生出了由衷的敬佩之情。下文介绍“杂货店里的主要生意——布匹”时也是如此,详细列出了布匹的种类、颜色、材质、货源。类似的地方还有介绍“水货”的部分,毛按照重要性排序,一一列举出了水货店中的三十九种生意,并叙述了其种类、用途、货源、单价、销量等,十分详细。我本来不知道“水货店”是什么店,但看了这一部分之后,虽然毛没有给“水货店”下定义,但通过水货店里所买的商品,我猜想“水货店”就是食物的杂货店。在介绍水货店里的各种商品用途时,也从中了解到了那个时代寻乌城中人们的生活习惯、习俗。

c. “这是一种经济的大变化。就是从前年(一九二八)起,世界不好。商家的货缴与农民,农民受了重租重利剥削,本来就是穷的,加以前年蝗虫吃了禾,同时又遭旱灾,农民还不起本城商家的账,因此本城商家也还不起梅县、兴宁商家的账,梅县、兴宁商家都不放心缴给人家了”,这一段话反映了农业状况对商业产生的影响,因为农民遭遇蝗虫、旱灾,导致商业状况也恶化了。这体现了这篇调查报告的可借鉴意义。此外,调查报告中不仅一次提到商人遭遇抢劫的状况,这也反映了社会政治动荡不安对商业带来的危害。毛虽然没有对此做分析结论,但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实现统一、社会安定,提高生产能力及人们的购买力对于商业的重要性,这反映了进行土地改革、提高生产力是迫切的,取得革命胜利、实现社会安定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础。

d. “店员制度”:在介绍杂货店时,毛还说到了店员制度,其中谈到“忠实可靠而又精明能干的先生,老板把生意完全交给他做,自己回到家里去住也是有的”,从这句描述来看,这类似于现在公司里的“委托——代理”制度,也许店员制度就是委托代理制度的前身。

e. “其次是因为子弟很多,生长在那些封建经济的家庭里(大地主和初期商业资本的家庭里),大嫖大赌,大吃大着,练腔调”(闹阔气),把个家门了了”,“那时候(民国十年以前),寻乌的城东小学(一些地主凑股子办的,五块钱一股)是个有名的毕业公司。全县地主子弟练腔调无出息的,拿了钱去这个公司里坐三年,得张文凭,就大摆其架子,用他们的名片上城东小学毕业生几个字,回到家里骗祖宗”。这里是在讲述顺昌老店衰败的原因,却同时揭示了“生长在那些封建经济的家庭里”的子弟们的不学无术、纨绔恶习,揭示了这个阶级走向衰败的命运;“抢红花”、“分学谷”、“分胙肉”本是奖励莘莘学子的传统,却成为了纨绔子弟弄虚作假的奖励,揭示了这个阶级对于优良传统习俗的践踏和对贫困求学的学子的挤迫。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7/11/28 23:15:00
当前页:3/5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