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孙志金:读完江村读寻乌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239

敬佩费孝通先生能将以上种种,把江村作为一个区域的整体来研究。既考虑到了江村内人与人之间、民俗文化与经济间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互动关系,又考虑到江村与震泽镇与吴江县与日本等外部世界、国际市场间外部的联系。《江村经济》像一把钥匙,打开世人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大门。它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构出了一种乡土社会的画卷。这不仅仅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开弦弓村这样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村,它所折射的,是那个年代下在经济的变幻,群体的欲望,利益集团的较量最真实的中国农村。

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吴江人,对故乡有着说不清道不出的情怀。书中的处处体现着费孝通先生对片亲切感情以及对农村问题有深切忧患,书中最后作者终于抒发出所感所想,没有煽情华丽的辞藻,只有出于满腔爱国热诚和对民族危机的痛心疾首而发自内心的殷切期望。为费孝通先生的学者精神所折服,感叹他的巨大成就。

其实《江村经济》最让我有感触的点是书里提到现实存在与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现实不是一只标尺,它不能从社会人际关系、社会心理角度出发,根据人的需要分配物质和非物质。“占有新知识的群体没有直接使用知识,而需要这种知识的群体有没有机会获得知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明智的领导者,而这种领导者并不常常出现。书中说道“在乡邻这个结构中,每户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把左右五家组合起来。甲是一种非常人为的分段,它同人们的实际概念相矛盾”,当规则和人们的认识一致时,规则才有存在的必要。领导者聪明的充当这个规则制定者,才能将潜在力量转变为现实力量。“对游戏本身一无所知,就不能理解游戏的规则。”“对形势或情况的不准确的阐述或分析,不论是出于故意还是无知,对这个群体都是有害的”历史就是未来,或者说提示未来,里面有未来的脉络。而中国的历史离不开农村,即便是现在的城市,也能从农村找到答案,读完《江村经济》我迫切期望当权者能汲取历史的教训,立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改变农村千百年来的悲惨境地,不负困难,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想《江村经济》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我所看到的内容,我只能略略睹其风采。望有缘人能从中看出自己的道理,走出课本,在实践中建设一个振兴的国家,任重而道远,愿读者共勉之。

 

《寻乌调查》读书笔记

 

孙志金 20140700201

《江村经济》和《寻乌调查》这两册调查,我是一并看完才开始写两篇笔记。两本书都为调查,且调查时间相近,但调查的地域和对象都不相同。所以我想看看两者有什么区别,于是都诵读了过后才来写笔记。我有一同学是惠州人,她说她读得下去《寻乌调查》却读不下去《江村经济》,而我却恰恰与她相反,想来是因为我祖上是江苏的农民,或许就是这情感在作祟。

毛主席的《寻乌调查》与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虽同为调查,但读来却有天壤之别,胡靖老师曾在课上认为《江村经济》的作者经过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系统训练,凡事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赞扬过《寻乌调查》只陈述事实,不引导读者看法,留白于读者,没有分析,没有评论。做调查一知半解便妄下评论,殊不知自己还差得很远哩。我认为这不完全对,有些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一些意见虽不一定能博得所有的人认同,但总能开拓我们的眼界。而且我觉得费孝通先生生活在那片土地,所以有着对那片土地深厚的感情,许多东西都已融入骨血,或许一些时候调查不该将所有的东西讲的明明白白,然而当你对那片土地有着深沉的爱,有些东西却是不吐不快,这种情感与我想大抵与近乡情却怯的情感类似,所以我想费孝通先生写《江村经济》时,是渴望有人理解中国的农村,有人能清晰的了解中国农民的生活,有人能与他一样爱上那片土地,他是对那片土地带着本土人对未来殷切的期望的。当然我无意说毛主席的《寻乌调查》不好,《寻乌调查》不可谓不详尽,七万字将寻乌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活动、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观察、记录得毫厘不差,绘出了另一幅“清明上河图”,但他所做的调查,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工作的一种需要——土地革命的需要。他的调查不可谓不优秀,它是基于某种目的而做的调查,报告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叙述的,深度、广度都恰到好处。举个例子,毛主席在《寻乌调查》中谈到的牛生意,十一月月牛最旺,正月、二月其次、七月最淡。我想初读的时候多数人会问其中原因,如果是费孝通先生写书,他可能会告诉你:到了冬天,供给给牛的饲料很少,在上个世纪初,牛只能靠野外的野草来充饥。冬天,万物萧索,养牛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牛到找不到食物,农民到了冬天来临之前,把养肥了秋膘的牛卖掉,可以省掉不少的麻烦。毛主席却未在《寻乌调查》中赘述个中缘由,毛主席在调查里写过这样句话“调查费了一个月还没有调查清楚。原因是调查方法不对,调查表内容很复杂(人口、成分、文化程度、民族、年龄、土地所有权属谁、土地界址、面积数目、每年收成等等),不必调查的项目也列了进去,调查手续又很麻烦······”所以,像卖牛的缘由这类问题加入调查中,只会将调查弄得冗杂,并不为整个调查的目的所用。从社会调查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寻乌调查》比《江村经济》优秀,因为它详尽而且细致,但从情感角度和从对农村的认识来说,我更倾向带着人文关怀的《江村经济》,即使我认为调查中带着情感倾向是对调查来说不易客观。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0/29 9:19:28
当前页:2/4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