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孙志金:读完江村读寻乌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236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孙志金 20140700201

 

《江村经济》英文原名Peasant Life in China,即中国农民生活,就我而言后者更加贴切些,因恰巧祖上是江苏“世袭”农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十分亲切的。虽然父母在我出生之前就已迁出了村落,我未曾真正经历过乡村生活,对农村不甚了了,更何况世殊时异,但读《江村经济》时却能时时忆起父母及祖父母讲述的那些久远的回忆,书的字里行间透着熟悉感。譬如作者用“一个烟斗”来阐述“所有权”的概念,充满生活味道的例证,使我想起那日阳光下祖父坐于门前磕烟斗的情境,斯人已逝,芳香仍在。但名“江村经济”于我而言也说得上几分道理,毕竟它是研究近代乡村经济的重要资料,况且中国大地上的农村何其多,用它就概说“中国”农民的生活,有些以偏概全,难以服众。其实《江村经济》不像一本经济学调查,而更像一部纪录片,没有刻板绕口的定义,深邃呆板的概念,似一部操控准确的摄像仪器,稳定的记录下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开弦弓村。费孝通先生像个说书人将开弦弓村的地理面貌、村民间的相互关系、文化风俗、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娓娓道来。

《江村经济》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公民对自己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生活在吴江的经历肯定给费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读完全书,我由衷的钦佩费孝通先生,写自己本民族的事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客观,而且《江村经济》不似一般学术论文的苦涩乏味。书中说费孝通先生写书时是在经过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系统训练之后,受社会新事物启迪对中国农民的生活而产生的自发的调查。基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对开弦弓村进行了翔实的分析阐述,描述了开弦弓村——一个夹在传统力量与新生力量间进退维谷的中国典型代表村落、群集在这块儿土地上成千上万村庄的缩影。

既然称之为读书笔记又是经济学专业,那我就从经济角度开始对有所感想、触动的点小谈一下,才疏学浅,能看得到的也就这点点,或不能得其要旨,愿读者见谅。

开弦弓村这样坐落太湖南岸,江南富庶地带的地方,河流密布,水系错综复杂,气候适宜,得尽天时地利,进可攻制丝之业,退可守农业之本,在经济上的地位极为重要,对它做阐述和分析即使是从世界的角度来说都是有极大意义的。开弦弓村的经济形态高中课本上称之为小农经济,人们靠种稻挣得一半以上的收入,蚕丝业作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从旁辅助,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经济极其脆弱。在没有外部力量的冲击情况下,这样的形态估计会一直维持下去。但因开弦弓丝织业发达,随着国内外环境急剧变化,国际影响传导到国内,当时国际对于生丝的需求极大,中国的家庭手工业便这样与国际接了轨,生丝出口一时间繁荣鼎盛至极。但之后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国际现代制丝业的发展状况很容易影响到国内的家庭蚕丝手工业,工业革命的影响就这样传导到了国内,小农经济形态遭到一定破坏,人们寻求新的突破口,一半守旧,裹足不前,一半求新,却难以摆脱固有的思维限制,促成变化的外界力量和承受变化的传统力量,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情况的变化,开弦弓就夹在了新旧之间,动弹不得,如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进不得,退不得。传统手工业的没落,在求新的过程中,改变了社会,人口分布发生变化,城乡关系发生变化。旧的社会习俗因着人们的变通,经济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开弦弓村的经济形态上建立的文化风俗、社会结构等种种显示出其独特未完全开化的风貌状态。费孝通先生对一些民间风俗的描写使我明白原来现代人眼光中那些长久存在乡村中的愚昧落后的风俗习惯,其实背后都包含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和经济道理。比如种稻与养蚕的专业分工决定了家庭中男人和女人的经济地位,对土地的依附控制了农村人口总数的稳定和土地拥有量的平均化,进而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奇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些文化传统从婴孩出生就伴随了一生,婴儿出世开始,女孩就不受重视,及至婚丧嫁娶,不过为了延续香火。即便距上世纪三十年代已去近百年,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人仍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维里,马林诺夫斯基在评价这本书时说:“ 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过去。它有意识的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即使用于今天,我想也是贴合的。对此,我颇有体会。祖父去世时,父亲、家里的叔伯孝道颇多,但母亲和姑姨仪式要求则是能省便省,就连叩拜也不似男性成员那么许多,及至下棺,姑母便要求我们才在旁边哀嚎恸哭,如诵悼歌。书中有关于此的叙述时,读至时往事如烟,历历在目。这类遗风陋俗,书中涉及不少,常听闻童养媳,对于日常观看电视新闻经常听说却不曾深究,更莫谈去追寻它的根源,书中对此些事情做的赘述,使我收益颇多,感慨颇多。费孝通先生的语言平时,即便对于像溺死女婴,童养媳,迷信鬼神这样流毒深远的风俗,叙述时依旧是一如既往的语调,并未过多的苛责与愤慨。许是这样的事习以为常,或是这些并未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或者基于调查的原则作者并不愿将个人情感带入调查,我们无从得知。但通读完全书之后,我觉得作者没有在书中像鲁迅先生那样彷徨呐喊原因有三:一是,既然经济调查,总该用客观眼光去看待;二是,书中有这样的意思表示,毕竟开弦弓村所具有的这些有代表性的陋俗都是在一定社会和经济压力下造成的。当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陋习就失去它们的功能,状况自然就会改变,坏的东西总是会被人们丢弃,世上大抵是没有人乐意做弃琼拾砾之事;三是,作者深爱这片土地,更希望因自己调查能对这片土地有裨益,让世人了解农民的文化,而不是让它臭名远播,让人嗤笑农民们的种种做法,嗤笑他们无知。大抵是费先生文人的情怀吧!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0/29 9:19:28
当前页:1/4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