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黄柏森:东方欲晓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538

东方欲晓 ----读《寻乌调查》有感 一百一十四年前,毛泽东,这位旷古伟人诞生了。他带给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不仅仅是新生,更是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深刻变革。他是人民的领袖,更是农民的儿子。他常常深入田间地头,孜孜不倦地了解人民的疾苦、调研当地的情况。伟人已离开我们三十又一年,然而,时至今日,他与农民在田间地头交谈、其乐融融的情形依旧在每个人的心中。人民缅怀他,他的经历犹如神话般早已不朽,而他也留给人民同样不朽的东西——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著作。《寻乌调查》就是其中一篇。 曾有幸读过“禁书”《中国农民调查》,心灵深深被触动;也听说过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调查报告》和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而今,读了《寻乌调查》,虽谈不上领悟其要义,但从字里行间,深感主席文学功底之深厚,更深感此文之精彩,学到不少东西。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感想和浅见。 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孔子想说的是,理论是要联系实际的。我读过的毛主席写的文章都有同样一种体会:毛主席重视调查,强调实践。《寻乌调查》全文分为五部分——寻乌的政治区划,寻乌的交通,寻乌的商业,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寻乌的土地斗争。 毛主席重视调查。《寻乌调查》中,主席通过调查,了解了寻乌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政治、经济等。毛主席是深知历史的伟力在人民,那时候农民占中国人口的90%以上。通过这些实地调查,掌握了第一手同时也是最真实贴切的资料,由此发现了许多之前鲜有人知的问题与规律,毛主席通过亲身体会、亲历亲为到基层,到现实生活中体验到了当时农民的疾苦,了解到许多不为蒋介石所知晓的问题,我想,这也许是蒋介石后来败给毛主席的根本所在——他没有亲自去调查,只从别人调查的资料中了解,从理论到理论,得出的结论自然与亲自体验过当地生活、亲自调查过的毛主席所得出的结论相去甚远。即使抓到了问题,也不能切中要害与问题的根源,只触皮毛,难以领会其关键和根本规律。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曾说:“要想知道梨的味道,一定要亲口尝尝梨的滋味。”别人说的只是别人实践后的体会,不是你的亲身体会,感觉与信息经过几层的传递后难免会有歪曲,只有自己亲自去调查了、感受了,那得到的感受才是自己的,才是最真实的,得出的结论、发现的问题才是最贴切现实的。正如老师所说的:问题不是从书本上凭空而来,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实践中来。 毛主席说:“我凭什么打败老蒋?一是调查研究,二是总结。”诚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还可贵!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连问题都发现不了或者是视而不见、闻而不听,谈什么解决呢?调查则有这种作用。在我看来,毛主席的调查除了客观、完整(系统),还有几点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一是主席写的调查,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是发掘问题,毛主席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把表象的问题剖析至深,找到根本所在,于问题之萌芽或潜伏时期发现,发掘出深层、固有规律,进而及早解决它。人们常说毛主席是神、料事如神,他能预知几十年后的事。在我看来,这是他重视、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调查研究,他把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加之以他深厚的史学功底,进而推断出事态的走势。这,都归功于调查。 其二,主席的调查文章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他的调查是有目的的、针对性的,调查后整合出的资料很有价值。调查不仅仅是记下当地的人文、地理等就完事了,是要有选择的进行调查记录。 读《寻乌调查》,还有一点感触挺深的,就是毛主席调查时候的亲历亲为。这点,我是有体会的。之前,在电视上看香港新闻,知道香港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但直到去了一趟香港才有至深的体会。在街上,放慢了脚步,就会有不少的人从后边一个接一个的超过你;在地铁中,香港人连乘地铁都在看书、睡觉、手机上网看新闻…总之让人喘不过气的感觉。这次经历让我知道,要了解一个地方的真实情况,必须要亲身去体会,亲自去当地感受,置身于其中。置身其中就已经感受一二了,更何况去调查呢?可想而知,若去调查,就可以获得许多从书上学不到的东西。 再者,《寻乌调查》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细腻。主席观察的非常细腻,许多不起眼的细枝末节都被注意到了。事事留心皆学问,那些不为人所察觉的问题,往往隐藏在细枝末节之中,而这些问题往往又是最关键的。这就需要明察秋毫。《寻乌调查》的脉络和分门别类—全文共五章,如第三章寻乌的商业,下分八部分,第八部分下又25个纲要内容,分类之细致,之详尽,可见一斑。主席很善于调查一些很常见但不起眼的物品,比如茶,很少人会去思考原来同一款茶也有按出生月来分的。文中却写到“生叶中,‘雨前茶’(谷雨以前的,又叫‘头春茶’),一块钱八斤,每五斤生叶可以制出一斤茶。这种雨前茶价颇贵,要一块钱一斤。‘二春’(三四月的)和‘秋子’(七八月的),每块钱能买生茶叶十五斤,制造出来每斤卖五毛。做茶生意的靠著二春和秋子赚钱,头春茶是赚不到什么钱的。十二月还能产出些茶,名叫‘雪子’,和雨前茶一样的贵,同属上等人家吃的。出不多,客子们于它也赚不到什么钱。” 文章的第三章是商业,由于寻乌的地理位置特殊,地处粤闽赣的交界,商业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篇幅也较大。主席必然是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无坚韧的毅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最后一点,就是《寻乌调查》把握普遍现象的同时,没有忽略特殊的事例、个别案例。这又是《寻乌调查》的一个特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如第五章中:“有几种分配土地的方法。主要的是照人口平分。”这里说的是普遍情况。有些地方是四岁以下的不分;四岁以上直到老年,不会劳动的分五成或七成,其余分十成。行这种办法的有留车、枫山、上磜、大同四个乡,约有一万人口的地方。 有些地方是照人口平分之后,不会劳动的因为无力耕种退回田之一部分(退的数目多少不等,由本人自定)于苏维埃,由苏维埃补给有劳动力的人耕种。结果成为有劳动力的多分,无劳动力的少分,与县政府提出的第二种办法差不多。不同的是由农民自动地在分田之后退回一部分田地,而不是一开始就按劳动力标准分配。这样做的有龙图一个乡。还有黄沙乡也是退田,不过不是农民自动退田,而是政府于平分之后见着一些人得了田无力耕种,就命令他们退回一部分。要农民退田,他们也没有什么怨言;不过若硬要退肥田,而不准他们退瘦田,他们就不喜欢。龙图、黄沙两乡共有二千五百人。” 这是说特殊性的,个别案例。有典型,有举例,用白描的手法记录。 还有说明这些现象的原因,如“此外,还有大田乡的自由耕种,愿耕多少就耕多少。这是因为大田乡经过白色大屠杀,杀死壮丁近百、老小数十,有几家全家被杀,又有二三十人当赤卫队,或往外县做革命工作去了,全乡原有八百人,现只六百人,有许多田无人耕种,同时全乡的牛一条不剩地都被反动派牵去了,所以只得任人取耕,全不限制,牛则从别乡土豪家牵来使用。” 其实,感悟的再多也不及亲自下乡去调查感受的深刻。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我们青年,莫道君行早,因为毛主席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践行着调查研究;我们青年应继承、传承主席的传统;我们青年一代,当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看,东方欲晓! 以上是我读《寻乌调查》的一些心得和拙见,有偏差之处,望老师予以指正、赐教。 2006级人力资源管理 2008.3.26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8/4/11 8:23:03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