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王莹:平实中的磅礴气势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309

平实中的磅礴气势——读《寻乌调查》有感 06人力资源管理 王莹 20060703673 在看毛泽东的《寻乌调查》之前,没有认真地看过类似的调查类书籍。这次特意从图书馆借了书来看,虽然没有完全领悟文章的真义,但是这篇调查给我的震撼却远非一般调查所能带给我的。 正如胡老师所说的,这篇《寻乌调查》是一副清明上河图。毛泽东对寻乌的调查非常全面,总共五章十七节,包含了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风貌、水陆交通、土特产品、商业往来、商品种类、货物流向、税收制度、人口成分、土地关系、阶级状况、剥削方式、土地斗争等等。对寻乌的各个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细致而系统的记录,就像是在我面前活生生的展示了寻乌百姓的生活,这种感觉是一定要亲身阅读才能体会的。 通过阅读《寻乌调查》,我的体会颇多,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三点: 首先,当我仅仅只阅读完第三章寻乌的商业的时候就强烈地感觉到毛泽东在调查的时候是多么细致深入,当我越往下阅读越是感受深刻,几乎是对调查对象无一遗漏的面面俱到的描写。在调查的最开头,毛泽东就已经表明因为关于富农的问题还没有全般了解,对于商业状况也是完全的门外汉,所以要下大力气来做这个调查。毛泽东一贯坚持事实求是的做法,他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要想真正的了解到中国农民真实生活和阶级状况,除了深入到农村,下到农民家里去实地调查,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没有通过实践性的调查作为基础,就不可能对调查的对象和想要了解的问题有全面的认识,也就没有可能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毛泽东深谙此理,也如此做了,在《寻乌调查》里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寻乌当时的状况,还能看到寻乌当时人民的生活,这些都是有着名字有着事实的生活,他们活生生的在我眼前活跃着,这种震撼绝不是小说的情节描写可以带来的。 其次,《寻乌调查》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总结说来,里面包含了“二维”描写。 “二维”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在对事物作发展叙述的时候,毛泽东不仅仅描写事物的空间状况,还结合了时间,使读者对事物有两个维度的更高层次的认识。例如寻乌的商业状况中对牛的记录,正、二月每月平均一百头,共二百头;三月六十头; 四、五、六、七月没有市; 八月三岗,二百五十头;九月同八月; 十月三百头; 十一月三岗,二千一百头;十二月只有二岗,一百六十头;全年三千三百二十头。牛价平均每头值四十元,全年共值一十三万二千八百元。这里是对牛市整年的情况概括,简洁又具体,接下来是对牛市在寻乌售卖和税饷等方面的记录。牛也是如鸡一样,从唐江、信丰来的为大宗,安远也有一点点,寻乌本县没有。和鸡不同的是,鸡于寻乌只是经过,牛则在寻乌出卖。牛市在县城东门外河勘上,卖主是唐江、信丰、安远人,买主是梅县、武平、蕉岭、平远人,经纪(牙人)是寻乌人。不是经松口向汕头输出,大概是牛贩子们买了去转卖给人家耕田,或转卖给城市宰杀。这里是对牛的来源地和主要销售地和买主的介绍。牙人钱每只牛买卖双方各出半毛。牛税有承商包办,每年缴政府一千七百四十元。牛税从前每年“标”(即投标)一次,出钱多的得标,近改为三年一标。税到牛身上,黄牛每头四毛,水牛每头五毛,名之曰“饷”。抽过了税,在那只牛身上拍上个“饷”字的石灰印,买主就起牛跑。饷以外,还有捐,是近来附加的,每牛一毛。承商向政府出的税,连同他自己的赚项,年在二千元以上。以平均每牛抽税四毛半计,每年在寻乌城出卖的牛,当在四千五百头以上。上面说每年三千三百二十头,乃是最少量的估计。这一部分是关于牛的税饷制度的介绍。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到除了横向的空间——来源地、销售地、买主、交易中的税饷制度的介绍,还有纵向的时间——一年里牛市的情况的记录。短短的一篇安远到梅县的生意里对牛的描写中却可以让我们看到如此完整的寻乌牛市的全貌,不可不为一叹。 再次,文章还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第三章第八节里毛泽东为了能够剖析寻乌城里的生活情况和组织内容,透过对各种货物的翔实介绍来反映出城里的情况。这些货物包括盐、杂货、油、屠坊、酒、水货、药材、裁缝、伞、木器、伙店、豆腐、理发、打铁、爆竹、打首饰、打洋铁、修钟表、圩场生意、娼妓、同善社。寻乌城是面,这些各种货物是点,多点一面,将寻乌城的生活多角度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并且在对各个货物进行描写的时候,也同样有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举水货为例,水货的东西最多,除了对水货所售的货物一一进行具体的介绍之外,还将城里的水货店也一一进行介绍,如对店主的生意情况,个人情况,家庭以及店史都有讲到,不是像写史实一般什么都说,是对主要的与所要介绍的商业有关的内容都没有遗漏。类似的例子在整篇《寻乌调查》里比比皆是。 最后,《寻乌调查》的语言尤其平实,没有过多词语上的修饰,甚至可以说是像白开水一样的味道的语言,平淡,原味,本真,尽管如此,但是却在毛泽东七万余字的平淡中展现出了一副鸿篇巨著般的磅礴气势,那是需要认真深入到文章细处才能体会到的,越是阅读到后面越是有这种感觉,因为当你阅读到最后,一座寻乌城,在眼前,可高可低地观察它,可点可面地认识它,此时,对寻乌的整体已经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这种认识会让你如同置身其中,就好象也在城中生活一般。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寻乌调查》的感受,但是我觉得仅仅阅读一次还是不足够的,这样一篇社会调查的精华实在需要我们多读,而且是要研读,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要义,才能真正学到毛主席的调查方法和优秀的调查写作技巧。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8/4/11 8:33:23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