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林泽晓:让鲁迅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290

让鲁迅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06人力资源管理 林泽晓 20060703655 从小就开始学习鲁迅的文章,不知不觉中,鲁迅已经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鲁迅,现在我对他是怀着很崇敬的心情的,而以前,却是很害怕鲁迅的。因为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与鲁迅脱离不了关系,几乎每一本语文书上都有鲁迅的文章,而且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老师讲课的重点,都是要深入分析的,印象中,他的每一篇文章老师都要讲好几节课。或许是当时年纪还小,或许是当时的思想太过不深刻,那时并不喜欢学习鲁迅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都是那么的枯涩难懂。也许是我们和鲁迅的生活环境不同,那时我们很难理解鲁迅的文字,特别是老师分析那些重点句子和重点段的时候,根本就不能理解鲁迅为什么那么写。 这一次,在老师推荐的范文中,我选中了鲁迅先生的《故乡》,我想看看现在看他的文中,会有怎样的收获。或许是长大了一些吧,也或许是想的事情多了一些吧,重读《故乡》,我的心情是复杂的,读后内心很难平静。鲁迅带给我们的,太多了。《故乡》中,鲁迅并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语言来描写,而是用很平实的语言来描写所见到的一切,以及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这种语言下,我更加感到震撼,他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剖析,是叩问灵魂的感觉,就好像把自己的内心拿到众人的面前,一点一点地剖析,认真地思考。即使方向并还不十分明确,自己也不知道要走到何方,但还是很勇敢地探索前进的路。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一个巨大的、谁也绕不开的存在。他的作品,是上世纪以来构成中国人精神食粮中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为了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景仰之情,我国文化界提倡了“2006年,普及鲁迅元年”。 鲁迅作为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巨大的思想存在和文化价值。对鲁迅、鲁迅作品、鲁迅精神,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在其生后,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阐释的丰富性,正说明鲁迅的巨大魅力。因为时代的差异,解读者立场、需求的不同,对同一对象自然有着不同理解。 鲁迅的作品,大多是描写中国人的麻木,以此来警醒世人的。在《故乡》中,他所描写的闰土就很麻木,这让鲁迅感到很痛心,觉得失去了一位朋友。国家民族遭受凌辱的历史困境使鲁迅十分痛心,这激发了他对人的精神麻木,尤其是中国人的精神麻木的自觉而深入的关注。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无意间看到影像中麻木的中国人,这件事对鲁迅刺痛最深,他在《呐喊自序》里写道:“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只有当具有个体尊严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确立起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才是可能的。”鲁迅弃医从文,是为了想救麻木的中国人,当时,有很多有先进思想的青年都警醒过来了。而在今天,中国人的麻木还是存在的,而且似乎还很严重,很多人都存在“看客”心理,这是最恐怖的。看见有人落水了,不是想办法营救,而是站在旁边看戏,这在今天是很普遍的。更有甚者,看见别人要跳楼,还叫人家快点跳,免得耽误了他的时间,这是何等的恐怖,要是鲁迅先生仍然在世,看到此等现象,不知要如何的痛心。 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迫害被诬蔑,历尽艰辛度过的。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他在许多杂文和书信里,叙写和表明了对于各种流言的愤恨和憎恶,揭露流言的卑劣手法和险恶意图,反击流言制造者的诬陷和阴谋。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鲁迅的伟大。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在《故乡》中,也可以看得出来,鲁迅的身边充满着流言,但是鲁迅,并没有被流言打倒,不管流言谣诼怎样变化花样,鲁迅都坚持自己的应对原则:一是鄙视,不理不睬;二是适时反击,揭穿谰言。面对杨二嫂的流言,鲁迅就是采取“不理不睬”的原则,以致杨二嫂无话可说,自讨无趣。 鲁迅已经是一种经过一个世纪大浪淘沙所产生的中华民族现代的文化精神和脊梁的象征。希望社会各界能传播和弘扬鲁迅精神,让鲁迅精神真正地活进21世纪。中国的未来需要鲁迅,需要这样的文化精神。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8/4/11 8:42:06
当前页:1/1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