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谢湃芬:站在伟人的肩膀看过去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406

站在伟人的肩膀看过去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赏析 20060703660 谢湃芬 做为一个80后的孩子,在当今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根本不能想象80多年前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我们只能通过阅读一些文献一些历史资料,通过当时历史人物的眼睛去了解去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以及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么些不平凡的大事。而毛泽东的很多著作,就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中国的好材料。其中,《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就是一篇好文章。所以,当我翻看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时候,看到了许多新奇的词汇俗语以及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很多事情、运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了解历史、关注中国的过去以及未来,本来就是大学生神圣的职责吧。 1927年 3月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发表,至今风雨 81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以对当时农民与地主阶级针锋相对的斗争的描述,对农村中各阶级革命态度的分析,以及由此提出的中国革命路线问题,引起全国乃至国际共运的极大反响。而在当今社会中,对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同时又是一个文采斐然的作家。这篇反映中国革命重大主题的调查报告,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作家所具有的生动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娴熟的方法技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毛泽东曾说过:“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这“三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使本来枯燥的文章变得生动活泼,其经久的艺术魅力令人常读常新。 首先,调查报告少不了对事件、事实过程的叙述。一般的叙述都是平直的,而这篇报告的叙述大气磅礴,给人以雄壮的美感。《报告》从“组织起来”,“打倒土豪,一切权利归农会”直到“十四件大事”等各篇节,组成一副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斗争画卷。同时,《报告》居高望远,俯视全局,从时间,空间上对农民革命形势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把握,并遇见其伟大的前途,更体现作者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洞察力。此外,《报告》还通过对当时农民革命气氛的描绘来烘托文章的气势。每当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不仅感受到当时革命的热烈气氛,也为文章所体现的那种波澜壮阔的雄浑美所折服。 第二,《报告》报告语言晓畅明白、生动鲜活。一是在词语运用上生动形象。“反对农会的土豪劣绅的家里,一群人涌进去,杀猪出谷。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他们用绳子捆绑了劣绅,给他戴上高帽子,牵着游乡(湘潭、湘乡叫游团,醴陵叫游垅)。”“把土豪劣绅戴上一顶纸扎的高帽子,在那帽子上面写上土豪某某或劣绅某某字样。用绳子牵着,前后簇拥着一大群人。也有敲打铜锣,高举旗帜,引人注目的。”像文章中的“涌”“杀”“出”“踏上去滚一滚”“捆绑”“戴上”“牵着”“敲打铜锣”“高举旗帜”等描写动作的词语,极富表现力,读之如临其境。二是娴熟地运用群众语言。《报告》中大量使用湖南农村方言,农民口语,读起来通俗易懂,很有亲切感。如反映中小地主,富农乃至中农从前反对农会,此刻求之不可得,用了这样的语言:“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摈在农会的门外,好像无家可归的样子,乡里话叫做‘打零’。”通过鲜活的群众口语,表现了农民协会打倒土豪劣绅把持的乡村政权,实现农民专政这一伟大事件。三是语言风趣,幽默。《报告》多处使用了反语。如“土豪劣绅形容你们农会的话是:‘巧得很啰,如今是委员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好些革命军军官家里的年尊老太爷,烟瘾极重,靠一杆‘枪’救命的,都被‘万岁’(劣绅讥诮农民之称)们缴了去。”这样的修饰既诙谐幽默又生动有力。 第三,通过刻画形象。描述典型事物,阐明深刻的道理。在“革命先锋”一段,论述了富农、中农、贫农对农民革命的感受和对加入农民协会的态度。如讲到中农时有这样一段话∶“中农呢?他们的态度是游移的。他们想到革命对他们没有什么大的好处。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他们也根据从来有没有的道理,独自皱着眉头在那里想:‘农民协会果然立得起来吗?’‘三民主义果然兴得起来吗?’他们的结论是:‘怕未必!’他们以为这全决于天意:‘办农民会,晓得天意顺不顺咧?’”这段文字活脱脱地勾勒出中农对待革命的怀疑心理和游移的政治态度,及其随大流的心态,使读者加深了对这个阶级的认识。 最后,巧妙地运用对话手法。《报告》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不仅有助于表现主题,也使文章更加生动。例如:“‘我出十块钱,请你们准我进农民协会。’小劣绅说。‘嘻!谁要你的臭钱!’农民这样回答。” 又如,“他们对着富农说:‘我们早进了农会,你们为什么还迟疑?’富农带着讥笑的声调说道:‘你们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有什么不进农会!’”这些对话,使得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貌。 这篇报告在议论中既有冷静,深刻的分析,又有感情的流露,通篇洋溢着革命激情,使人感受作者对当时中国革命运动的敏锐洞察力和强烈的爱憎情感。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当时中国农民运动的欣欣向荣和中国农民阶级的伟大。对我们大学生甚至是全国人民,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8/4/24 0:00:56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