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黄静佳:《黄河边的中国》读后感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823

《黄河边的中国》读后感 姓名:黄静佳 学号:20060703661 《黄河边的中国》是曹锦清教授两度穿走于黄河上下,匍匐于中原大地,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记录下对乡村社会的观察和思考的著作。全书洋洋六十万字,如实地为我们展示了中原乡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社会风貌。 全书是用日记的题材记录作者进入河南农村调查的所见所闻所思。读完整本书,中原地区农村的面貌,农民的疾苦,调研的艰辛历历在目,仿佛跟随学者的足迹深入黄河边的中国农村实地考察般真实。而这一路走下来,我得到的启示良多。 首先是有关调研方法的启示。 曹锦清先生在书中几次提及他对调研方法的认识,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悬置方法”,也就是在调查的过程中把头脑中已有的理论,概念与假设“悬置”起来,而不要先入为主地去套用已有的知识。确实这是许多人会犯的错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先入为主,原有的认识在脑中根深蒂固。这样一来,认识的过程充其量只是一个找证据证明原有认识的过程,而很难发现新的东西。如果原有的认识是错误的,那么认识的过程也会走向错误的方向。用曹锦清先生的话说,就是“熟悉”与“习以为常”是理性追问的大敌。理性往往在“熟悉”和“习以为常”面前停住了分析与追问,原因恰恰在于“我已经知道了”。所以“悬置方法”尤为重要,要把一切熟悉的现象当作不熟悉的东西去观察,提问和思考。 除了“悬置方法”,曹锦清先生在访谈的过程中充分顾及访谈者的心理,确保调查资料的真实全面。一方面曹锦清先生放弃采用自上而下的调查方法,因为考虑到官吏的陪同会干扰受访农民,为了减少农民对来访者的猜忌,最终采用了“沿着私人的亲情朋友关系网络进入调查现场“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证调查资料的客观真实。另一方面,曹锦清先生也从受访者的心理出发调整提问方式。例如,在调查各户的超生人数时,曹锦清先生没有直接提出超生的话题,而是询问各农户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兼业状况,说是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情况,最后从家庭代际结构与年龄、性别这三个信息中统计出各户的超生人数。村民怕罚款而隐瞒超生,乡村官员怕丢乌纱帽也隐瞒超生,如果单刀直入地提问恐怕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适时地采用迂回调查法,由此可见曹锦清先生丰富的社会调查经验及高超的提问艺术。 除了调研方法的启示,我也更加体会到社会调查之艰辛。如同作者所说的,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将会触及许多忌讳。在中原乡村的第一站,作者于随行人员因为没有与当地乡政府打招呼而险些被拘押。他们美其名曰“有保护上级派来的调查人员,拘押‘冒牌’记者的责任”,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恐惧。农民急需上诉的机会和途径,当地官员极力阻挠。这样的社会现实,恐怕就是中国社会实证研究不发达的原因吧。难怪作者深深感叹:“一个始终关切着民族命运与前途的学者在自己国土上进行调查,竟然像窃取国家机密的外国特务似的。每念及此,不觉黯然伤神!”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所幸作者凭借众多的帮助及自己的勇气、智慧,最终将尽可能真实全面的中原乡村展示在读者面前。 当然除了当地官员的隐瞒,受访者的隐瞒等因素,还有许多其他社会调查的障碍。例如“南街村”的调查。“南街村”因为集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而闻名全国。村里仍有“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的标语,仍存在“斗私会”,早晨的广播仍播放”东方红”,是一个很特殊的亿元村。因为“南街村”的特殊性,各种调查访问络绎不绝,“南街村”的负责人对作者的这次调查根本不放在眼里,没有提供深入调查的途径。本来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例,但是最终只能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南街村”。所以看了关于“南街村”的介绍后仍觉得有些地方不清楚,例如将承包给个人的小企业重新收归村集体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不能不说是这本书的缺憾。 从作者在中原乡村的所见所闻,让我不禁感叹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担忧中国农村的发展。虽然改革让农民比以前更自由,更富裕了,但许多问题接踵而至。计划生育,农民负担,贫富分化,干群关系,这些都是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看完《黄河边的中国》,我觉得这一切的问题的存在都与中国农村的民主建设不完善有关。农民要么没有民主选举的意识,要么在选举基层干部时处处受到限制,在产生基层干部后也监督无门。作者在深入农村调查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村民向要趁机上诉,反映问题,说明平常农民们并没有这样的机会、途径。农民是农村改革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农村问题,农民疾苦是最有发言权的,而农民的声音却被抑制,淹没。解决农村民主建设,听听农民的声音,许多问题都会浮出水面,这样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黄河边的中国》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许多人称赞曹锦清先生作为上海的高校教授远离繁华的都市深入到农村实地考察的精神。确实我们太需要这样“从实践中来”的作品,太需要明白“实践出真知”并身体力行的学者。在理论、术语漫天飞的时代拜读《黄河边的中国》,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如饮清泉。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8/6/1 9:31:22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